這是楊士奇的顧慮。
蹇義也站了出來。
他朝著太子爺拱手道:“開海禁,非同小可,此事朝廷必須大議,而且要經過皇爺批准。”
聽這兩位大佬的意思,似乎是不怎麼想開海禁的。
朱瞻基有些失望,他原以為,楊士奇,蹇義他們會站在自己這邊的。
範秋頷首,看向楊士奇,蹇義兩位大臣:“楊大人,蹇大人,你們說的的確不錯,這是開海禁的風險。”
“那麼,開海禁的好處呢?”
楊士奇,蹇義默然。
他們暫時不想和翰林院的大儒們鬥爭,所以退避三舍。
範秋繼續看向太子爺,拱手道:“太子爺,開海禁,乃互利互惠,大大促進國內的發展,手工業的製造,必定會更加繁榮。”
“或許,我們的大明百姓,以後可以不靠種地為生,而是各種手工業,紡織業,齊頭並進。”
方城遠也站出來道:“請太子爺考慮。”
張善忠拱手道:“請太子考慮。”
這群翰林院的清貴,以前最是腐朽,要是誰敢忤逆祖宗定下來的規矩,那麼他們勢必糾纏不放。
可誰能想到,這群腐儒,竟然思想能這般創新,反倒是成為了朝廷上,眼光最遠的一群人。
這都來源於太孫的心學改變啊。
太子爺頷首:“這事兒我做不了主,等哪天皇上回來了,咱們再論這件事吧。”
監國太子,就是有一切的權利。
太子爺若是答應,也並非不可,他可以直接答應後,再告訴朱棣,他完全有這個決策權。
如今太子推脫,只能說明太子爺有些不贊成開海禁這個策略。
範秋直言不諱,沉聲道:“太子爺,您是不贊成嗎?”
身為翰林院大儒,人情世故他們少通,所以敢這麼直接懟上太子爺。
可朱瞻基看得高興啊。
他爹雖然不贊同,可不要緊,只要翰林院步步緊逼,總能讓太子爺妥協的。
一旦妥協,漢王就會焦頭爛額,國內就會迎來新的發展,大明會越來越強盛的。
而自己在未來登上皇位後,也就有了征戰四方的資本!
太子爺被這麼一噎,直接給整得尷尬一笑。
四周的百官,也都看出來了翰林院這些大儒上朝的目的。
他們,就是要求開海禁來的!
而且看他們這個架勢,翰林院所有人都上了摺子,明顯是要大幹一場了。
這個時候,誰敢阻攔翰林院的清貴們?
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百官們都沒有多嘴。
朝堂之上,短暫地安靜了片刻後,卻有人站出來了。
率先站出來的,是兵科給事中胡瀅!
胡瀅高喊道:“太子爺,此事斷不能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