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也站在楊士奇前方,正靜待著翰林院開團。
朝廷的議事很激烈,在各種事情的爭論下,已經過去了一個時辰。
在將這些瑣碎的事情討論完後,翰林院終於站了出來。
由範秋率先站出來,高聲道:“太子爺,臣有本啟奏。”
話罷,從懷中掏出了幾份奏摺。
翰林院的學士,大部分是參加小朝會的,像這種大朝會,只有特殊情況下,他們才會來參與。
所以,今天太子爺看見他們前來參加朝會,就知道他們必定是又事情要說了。
所以此刻,太子爺笑呵呵道:“有什麼話,就說吧。”
太監連忙下去,走到了範秋的身旁,恭敬地從範秋手中接過了幾份奏摺,隨後又遞給了太子爺。
太子爺低下頭,一邊看,一邊聽著範秋的話。
範秋朗聲道:“大明之氣,傳千秋萬代,大明之威,四海皆聞,我朝既為天朝上國,便不該固步自封。”
“自古,貞觀之治,廣招來使,大唐威儀傳遍四方,我大明也該效仿!”
“故此,臣提議,開海禁,威懾四海,通商貿易,造福天下。”
話罷,範秋深深躬身,拱手,行儒家大禮。
身後,方城遠,張善忠兩位學士,也都站了出來,紛紛拱手行禮,給範秋造勢!
站在一旁的朱瞻基微微鬆了口氣。
終於要開團了麼?
等這一刻,等了好久了。
今日,朱瞻基來上朝,就是要幫翰林院助威,造勢的。
所以,他一直都在等待著,只可惜前面說了一個多時辰的廢話,如今終於到了正題上,朱瞻基也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範秋話音落下,四周的百官頓時議論紛紛。
太子爺也坐在龍椅上,仔細地望著手中的奏摺。
奏摺上,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將開海禁的利與弊都說的很清楚了。
太子爺也看得清清楚楚。
這份奏摺,將開海禁的好壞,全部都寫了出來,然後經過對比,得出了開海禁利大於弊的結論。
但是,身為太子爺,朱高熾沒有立刻表態。
而是放下了手中的奏摺,看向了範秋,笑呵呵的詢問道:“這是你們整個翰林院共同的想法嗎?”
範秋點頭:“正是!”
太子爺鄭重的頷首,隨後一偶偶看向朝廷百官,吩咐道:“諸位,你們怎麼看待看海景?”
元香,還議論紛紛哦,可是等到太子爺一開口,四周就安靜了下來。
因為,開海禁事關重大,百官們面色不對勁,似乎都不怎麼想答應。
無奈之下,太子爺只好看向了楊士奇,吩咐道:“楊大人,你站出來說一兩句吧。”
“朝堂大是,這也總得有人一一啊。”
楊士奇頷首,站了出來,斟酌了片刻道:“翰林院的提案的確不錯,可誰能知道,開海禁是好是壞呢?”
“外有倭寇,內有偷奸耍滑的商人,若是開了海禁,難以管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