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元由翼王保舉,東王簡拔,胡以晃這個面慈心善,天國上下公認的老好人自然不會有何異議。很快王靖元的軍帥執照到手了,右八軍駐紮在下關外的寶塔橋,與浦口隔江對著。王靖元索性先回浦口,取了袁宏謨等二百部下,再去上任。
在太平軍的建制中,軍帥是最低一級的將領職位,稱呼上不再是“善人”,而是“大人”。在太平天國前期,軍制尚屬完整,檢點將軍這樣的高層還只有三四百人,作為管理一個軍的軍帥已經算是太平天國的中高層將領了。這樣的職位若不是金田起義出身,或是廣西老兄弟,很難得授,要知道為天國打下第一座城池的羅大剛現在還是殿左五檢點呢,更別說那些投靠較晚,戰績不著的兩湖人士。王靖元作為皖省新附之人第一個升任軍帥,自然得到不少人的豔羨,而其手下眾多皖人則更是眾心歸附。宋魯周、陸遐齡、胡永祥等人自從安慶越獄加入太平軍後,既懾於王靖元身先士卒的武勇,又服其同甘共苦的帶兵作風,早已對其甘為生死。鍾良相、任桂新等老太平軍則久在王靖元治下,無論是因軍命還是人心,也都漸漸歸心。
劉肇鈞,廣西人,僱農出身的他很早就投入到洪天王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中。他身材短小,在衝鋒陷陣的戰場上根本就是個劣勢,不過,他有個本事,這人比較能跳,一躍就是丈餘。清時期一丈相當於後世的三米一。這跳高能力,讓他去參加奧運會,拿冠軍根本就不是個問題。
不過可惜,這傢伙沒參加過奧運會,倒是參加了太平軍,但是他的跳躍本事也得到了展示。太平軍打仗厲害,清軍根本打不過,打不過怎麼?只能躲唄,躲在牆高數丈的城寨裡,清軍以為閉門不出就行了,沒想到劉肇鈞一躍而上,大城小城都不是小事。就這樣,這傢伙跟著太平軍從廣西跳到了江南,屢立戰功,官職也從聖兵升到了師帥,也算不錯的啦,都越了好幾級,要知道太平天國中不是所有人都是王靖元,參軍沒到三月就是軍帥的奇葩只有他一個。
本來劉肇鈞這樣帶著幾十個兄弟磨練磨練,沒幾年就會升上去,按他自己說的,丞相檢點不在話下,歷史也是這麼演的,後來天王大封諸王,這廝還當了太平天國兩千個王之一的凜王。不過他遇到了王靖元,兩日前,與己不和的軍帥無緣無故地被調走了,五個師帥被帶走了四個,就剩他一個。他不是軍帥的心腹,沒有被帶走很正常,只是聽說新來的軍帥是個安徽人,他有點想不通。想自己從廣西一路打到天京,不說身經百戰,那也是九死一生,先前被個酒囊飯袋騎在頭上也就算了,人家好歹還是金田團營的老弟兄,咋這回又來個安徽佬在自己頭上拉屎撒尿。想到這些,劉肇鈞心中突然湧起一股懷才不遇的感覺。
當見到王靖元本尊的時候,劉肇鈞懷才不遇變成了忿忿不平,這軍帥明明還是光屁股的娃娃嘛,說難聽點,咱老劉打過的仗比他拉的屎還多!雖說他有點氣憤,但是還是強忍住了。
下關寶塔橋營地裡,金八總制左崇紀極為莊重地向右八軍宣讀了王靖元升官的執照。案太平軍軍制,總制以五行排序,前軍以“火”,避諱改成“炎”,後軍為“水”,中軍為“土”,左軍為“木”,“金”自然就是右軍的代號。金八總制左崇紀正是右八軍的最高指揮官,但他卻不是王靖元的頂頭上司,中間還夾個金副金八監軍侯裕田。左崇紀,王靖元不熟悉,不過他可知道侯裕田。太平天國森王侯裕田,歷史上天京陷落後,這傢伙還跑到香港去了,暗中資助過侍王李侍賢,不過最後還是被清政府屠殺了。
雖然有兩位上司在,但是日常管理右八軍的還是軍帥王靖元。當初長老馮雲山制定太平軍制的時候,為了防止將領操縱兵權,故意在一軍中設定了總制、監軍、軍帥三級將領,並規定總制掌作戰指揮權,平日轄軍,則以軍帥獨任,儘管現實中制衡效果不佳,但戰鬥力也沒減弱。
王靖元在請示過兩位上司後,即時頒下蓋過翼王大印的任命執照。將左二軍原部與右八軍合併,合併之後有一千七百人,重新打亂整編。不過劉肇鈞的左營沒動,以示親厚,其餘部眾編為四個師,袁宏謨為前營師帥、胡永祥為後營師帥、陸遐齡為中營旅帥、任桂新為右營師帥。謝珍科為軍帥尉長,職同旅帥,管帶四十個軍帥尉。至於鍾良相,不善作戰,其本人也有意換做文職,便命他與蔣琬同為軍帥書理,處理軍中文書。
次日即天曆四月十八,浦口軍營裡升起了一面黑字無邊的黃色三角旗,斗大的“太平”二字旁邊赫然寫著“右八軍帥黃”,在等級森嚴的太平軍中終於有了王靖元的一席之位。這雖然對王靖元來說是由下層軍官向高階將領跨越的重要一步,但卻還未入得了統籌天國戰局的最高層的法眼。六合慘敗之後數日,便有北伐軍攻克滁州的喜訊傳來,接著臨淮關、鳳陽等地連番被攻破。
與此同時,負責提督水營事務的殿左五指揮唐正才,正在下關大王廟打造船隻,為西征做準備。而王靖元所部右八軍的也經常被調去,搬卸鎮江太平軍送來的木材,太平天國境內能取材的也就鎮江小茅山,順江而上直達下關。
天國定都之初,決策層便有戰略,若推翻滿清,統一天下,則必須北伐燕京;若鞏固勢力,補充兵源,則必須西征湖廣;若切斷清廷財源,擴大己方力量,則必須東征蘇浙。太平軍最早是東征,李開芳佔揚州,羅大綱佔鎮江,後因清軍江南大營橫亙,未能觸及蘇常。由是天國最高的軍事統帥東王楊秀清才選擇北伐,待勢力得到一定發展後,再行東征。天京地處長江下游,自古在此定基之者無不力爭上游,而來犯者往往由長江上游而下。如晉滅吳,隋滅陳,先據荊楚而滅吳越。再如明洪武先滅陳友諒於武昌,穩定根基,再行北伐。而天國後期,忠王李秀成喜江南富庶而棄江防,導致武昌、九江、安慶等江防重鎮一一陷落,最終天京獨木難支。西征並舉,
東王銳意奪取長江上下,屢出險著,先天子守國門,屯重兵於天京,牽制向榮、琦善等南方清軍,再派李開芳北伐,拖住北方清軍,而後行西征,壯大實力。楊秀清作為最高的軍事統帥,能指揮太平軍一路攻城略地,不斷壯大,最終戳去江南半隅,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不能不讓人歎服。
天京外圍清軍驟集,兵力強勢,虎視眈眈。北伐之師已行,太平軍若再想西征,則不得不考慮天京的防禦。否則,天京兵力空虛,後果嚴重。東王以北王韋昌輝統帥天京防務,內線西面以板橋鎮為堡壘,與大勝頭關、三山磯、雨花臺連成一線。東面以接替殿右二檢點陳宗勝駐守的朝陽門為依託,繼而在上方門、七橋甕、天堡城、龍脖子駐兵,對陣孝陵衛的清軍大營。而北面又以浦口為前沿,加之駐守九袱洲、七星洲的部隊,共同警惕滁州六合來敵。
如今北伐節節勝利,時機已到,西征迫在眉睫,東王不得不加緊統合其他部隊。在天國的軍隊中,按戰力的強弱,明顯可分為兩部分。當先的當然是定都天京之前的二十五軍,序號都是各路的前五,這些軍兵員充足,從軍日久,不少都是從廣西出來的老弟兄。而剩下的就是定都天京之後新建的七十軍,雖然番號數量多,但大多都像原右八軍那樣,一軍才幾百人,有的甚至幾十人,士氣差,很多都是享慣福的金陵人,哪能打仗。
打仗的兵難選,帶兵的將更難選,西征是天國大計,統帥者自然是勇猛善戰者。舉凡天國,最能戰者誰?西王蕭朝貴唄,不過他死了。那第二能戰者誰?林鳳祥啊,他去北伐了。那隻能找第三能戰者,不巧列名第三的李開芳也去北伐了。東王找來找去,一個沒找到,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都是他的親信,不過都被他打發去北京了。現在點帥的時候,東王才有點後悔,早知道留一個就行了。東王的親信不在,其他王的親信還在啊。
北王推薦天官正丞相秦日綱,把諸王之下天國第一大員給推了出來,不過翼王也不差,他一次性推薦了兩位,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和殿左五檢點羅大剛,胡以晃位尊,即便地官正丞相李開芳在時也不敢傲嬌。羅大剛為天國首破第一城池永安,所向皆有功的名將。不過這些都不算什麼,天王強烈推薦夏官副丞相賴漢英,賴漢英功不在高,不過其姊乃洪天王第二妻,除去洪天王那在天上飄渺不定的第一妻以外,真正的天國皇后,堂堂國舅,天王真是薦賢不避親啊!
看到這些推薦,楊秀清迷離的小眼更是捉摸不透,不過大致也可以猜到。無論秦日綱、胡以晃、羅大剛,還是賴漢英,都不是他的親信。秦日綱、胡以晃都是接近王爵地位的高官,讓他們領兵西征,若然有功,以何封之?固然可以封王,哪豈不是平添兩個跟他楊秀清爭權的人嗎?羅大剛,這個在廣西就被領導層排擠掉的非拜上帝教徒的將領,讓他領兵,不是打諸王得臉嗎?至於賴漢英,雖是國舅,但還真不是個人物,功不著,名不顯,徒有虛名而已。只是讓他領兵,豈不是助長天王的聲勢?
如今的天國,雖說是他洪家的,可在楊秀清的手裡,兵權、財賦無不歸他管,洪秀全只是他楊秀清的傀儡!傀儡?對,就是傀儡,洪家人願意當傀儡,便讓他們做去吧,楊秀清自認為想到了個絕頂的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