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經說過,諸天萬界的儒、釋、道,雖然與地球上的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在根本上,卻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任何哲學和思想,都需要一個特定的環境去孕育和法則,脫離了實際的環境,就只能淪為空想,也不可能繁衍昌盛之至今。
要說諸天萬界的儒釋道三大修行流派與地球上的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不同之處太多了,細節就不必累述,只說其中最關鍵和明顯之處。
儒釋道三大修行流派,道家和儒家是出世,儒家卻是入世。
出世和入世,反應這三大流派在修行的最終思想上的出入,根本原因還是對世界的看法不同,並最終反映到修行和對道的理解上。
道家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世間萬物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處於彼此競爭的關係。
兩顆小草,同生在一處,就要彼此爭奪耐以生存的水分和養分,勝者必定是根系最深和最繁茂的那一個,而失敗者必定乾枯腐敗,最後淪為勝利者的養分。
一窩雛鳥,從破殼的那時起,就要爭奪在鳥巢中最好的位置,以最大的機率獲得父母親自餵養的食物,其中,最強壯的個體必定勝出,而生來就懦弱的個體,必定在這一步被淘汰,從而避免了資源的浪費,這樣才能讓最完美的那個後代存活。
混沌未開的蠻荒時期,大道蒙塵,世間萬物都秉承這樣優勝劣汰的篩選法則。
一顆小草如此,一窩雛鳥如此,一個族群也是如此。
大道不顯,眾生靈智未開,優勝劣汰的標準,就在誰更能親和環境,誰更能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壯大自身。
族群與族群之間競爭更顯殘酷。
人族誕生之初,不過是野草般的存在,肉體先天就懦弱不堪,壽命短暫,對天地法則的親和也遠遠比不上那些天生異種。
淪為可悲、可嘆的境地就成了必然。
在整個族群都朝不保夕的現實逼迫之下,人族的先民在殘酷的天地間掙扎適應著。
因為適應,而有了改變,因為大量改變的積累,在某一日,終於獲得了質的躍升!
那就是智慧!
當人族的先民有了智慧,就學會了思考。
思考在於對自身和外物的觀察,觀察後,發現其中的客觀規律,再以這客觀規律行事,最終增強族群與其他族群的競爭力。
一代又一代的人族先民思考著、發現著、總結著,一代又一代的後輩繼承著、發展著、壯大著。
不知多少年過去,天地間優勝劣汰的鐵律發生了變化,其內容和標準逐漸從個體的先天資質、強壯、親和與壽命轉移到智慧身上。
至此,人族的先民在族群的競爭上才最終勝出,人族才得以繁衍昌盛。
因此,大道終於拂去懵懂和愚昧的塵土,被人族思考、總結和觀察得出。
道出現了!
何謂道?
就在一個“爭”!
大道至繁又至簡,終歸還是要落在這個“爭”字身上。
族群與族群之間,族群的內部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甚至構成個體的內部之間。
大道無處不在,無所不容,上至諸天萬界,下至草木和生民。
這樣的思想,最終產生了這樣的修行哲學,這樣的修行哲學,最終產生和發展了這樣的修行流派。
所以,在道門統治的地界,才有仙凡之別。
才有修士、凡人各安其位,最好老死不相往來的成規。
才有仙師的權柄和尊榮,才有修士之間的攻伐,宗門之間的興與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