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前,宣府邊鎮。
難得平靜的宣府突然被一陣急促的銅鑼聲擾亂,接著就聽見從城外傳來悠長悲涼的牛角號聲。
城內的居民對這些聲響自然不會陌生,熱鬧的集市頓時作鳥獸散,遠處還傳來一陣陣驚呼:“韃靼犯城了!韃靼犯城了......”
韃靼,是明朝對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權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東部草原部落的統稱,與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對立,分為察哈爾、土默特、科爾沁、鄂爾多斯、阿速等部,其人自稱蒙古。
公元1410年,明成祖親自北伐,先後在斡難河畔和貝爾湖東追擊、擊潰了韃靼可汗本雅失裡和太師阿魯臺兩部,戰後,本雅失裡投奔瓦剌後被殺,阿魯臺被迫歸順,北元政權崩潰後,部落離散。
正德元年,來自察哈爾部的巴圖猛克征服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等部,統一了漠南蒙古,讓蒙古出現中興局面,被韃靼各部尊稱為“達延汗”,也就是明史後來所說的“小王子”。大明北疆因此一度面臨巨大威脅。
好在天佑大明,達延汗壯年而逝,其長孫卜赤繼承汗位,雖名義上統領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三萬戶,但因年幼,實上只是察哈爾萬戶的首領,明人習慣將之亦稱為“小王子”。
此時,雄壯蒼涼的城關外,出現一片黑壓壓的騎兵,嘶鳴的烈馬載著彎弓舞刀的韃靼蠻兵在城外賓士,揚起陣陣塵煙,低沉悲涼的牛角號聲與韃靼蠻兵的嗷嗚怪叫聲昭示著對明軍的挑釁。
城關上的明軍早就嚴陣以待,弓弩手、投石手、炮手有條不紊的進入戰位,作為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宣府,常年應對前來叩關的遊牧騎兵,早已處亂不驚。再說,宣府城牆高三丈五尺,用夯土外加包磚建成,這種異常高大堅固的防禦要塞,在韃靼騎兵的長弓和彎刀前自然固若金湯。
韃靼騎兵中間,一名頭纏髮辮,手握雙錘的彪壯漢子坐在一匹體型壯碩的黑馬背上,與旁邊執弓帶刀的護衛靜靜立在原地冷冷的看著遠方的城關,此人正是達延汗的長孫,察哈爾部的現任首領——卜赤。
卜赤看著眼前巨獸般的城關,心中暗自感慨:憑藉自己手下的兵馬和器械,確實無力攻下大明的要塞,更不要說城關上還有各種威力巨大的火炮和弩箭,自己的騎兵就是離得近一些都會被射殺,只能遠遠挑釁,吸引明軍出城作戰,但明軍也不傻,據守要塞不出,任你騎兵再厲害也無可奈何。
公元1368年明朝建國,設九大塞王,統轄漠南諸衛所。永樂之後漠南諸衛所逐漸廢除或內遷,只剩九邊重鎮,它們是明朝同蒙古殘餘勢力防禦作戰的重要戰線。
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里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其中,直接負責保衛京師安全的宣府鎮更被稱作九邊首鎮,素有“九邊衝要數宣府”之譽,屯兵高達十數萬,裝備也最為精良。
卜赤身邊的千夫長們看著眼前巨大的城關,不知首領為何要在此處與明軍叫陣。要知道長城並不是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防禦重點在於各個關口和要塞,而絕大部分的長城則是預警的烽火臺,並不是重兵把守的城牆。
只要他們繞道而行去防守薄弱的地點,便有機會派小股騎兵潛入長城以南掠取一番。當年土木堡之變,瓦剌太師也先就是派一支精騎繞道,突破長城防線,才將明英宗虜獲。
誰也不知道卜赤用意何在,但又無法忤逆首領的命令,只好一連幾天在城關處叫陣。
宣府的守兵開始以為韃靼要攻城,但一連幾天發現只有騎兵在城下叫陣,對方並無大型的攻城器械,便也放心下來,除非這些騎兵能飛天,否則斷然越不過宣府半步。
韃靼在城下叫陣數日後,見明軍一直龜縮不出,便四散開來,往防禦薄弱處去掠搶物資。
見韃靼撤兵,城內的明軍也鬆了口氣,卻不知,卜赤的戰略意圖早已達成。
數日前,就在韃靼兵臨城下時,附近明軍齊聚宣化,除宣化防守的固若金湯外,其它地段的長城兵力更加空虛,趁此機會,韃靼的一小隊騎兵已經神不知鬼不覺的越過長城。
這小隊人馬越過長城後,並沒有像以往一樣燒殺搶掠,而是迅速藏起武器換上衣服,扮成與大明貿易的商客,沿著官道一路向南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