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與王導、王敦共謀之,終以傅宣及弘農公主為遣倭之選】。”
“【傅宣與弘農公主合時三年終抵倭邦,即治水闢田,廣敷文教,國遂以仁德名】。”
“【公主嘗欲練倭卒以翼元帝北伐,然永昌紀元,王敦亂起,元帝憤懣而崩,北伐之志,遂致中輟】”
朱祁鎮在誦讀內容的同時,頭顯也將對應的文字投放到了螢幕上,王通與張瑩二人很輕鬆的便看清了上頭的內容。
這段文言文雖然和白話文有一些區別,但所表達的意思還是很清楚的:
傅祗死去後,傅宣和弘農公主去投奔了一個叫祖逖的人,面見了晉元帝希望繼續北伐。
不過晉元帝受限於各方面的因素,多次駁回了二人的要求。
後來倭國的來紗別尊.也就是應神天皇派遣使者進貢,應神天皇表示自己時日無多,眾皇子又極其平庸,便懇請晉元帝派遣能人接替他的皇位。
元帝與王導、王敦商議之後,選擇了傅宣與弘農公主為人選,二人帶了大量的物資人才抵達倭國,傅宣的由此成為了霓虹所謂的中興之主仁德天皇
“唔,朱先生,我有個問題。”
看完這些內容後,一旁沒怎麼吭聲的王通舉起了手:
“就算應神天皇的兒子們水平很低,但這好歹也是個天皇的位置吧?”
“結果應神天皇就這樣‘上供’給了晉元帝是不是有點兒戲了?”
朱祁鎮聞言笑了笑,解釋道:
“王先生,您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合理,但卻可能忽視了一個情況。”
“那就是當時的霓虹國內可不是封建王朝制度,而是更加原始的部落文明。”
“天皇這個概念真正成為霓虹權力的最高象徵,要一直等到公元七世紀也就是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之後。”
“而在那之前的霓虹天皇,更多接近於部落領袖的定義,也就是所謂的禪讓制——就像華夏古代堯舜禹的禪讓一樣,能者居之。”
“同時應神天皇也是霓虹最早接觸華夏文化的領袖,他在位期間極其直觀的認識到了倭國與華夏的差距,因此自知時日無多後,便希望晉元帝能派遣使者來接手霓虹這個爛攤子。”
“最終經過商議,傅宣和弘農公主便成為了最佳的人選,史書上的弘農公主自然也就下落不明瞭。”
正如朱祁鎮所說。
倘若是七世紀後的霓虹,你想讓外人接手天皇的位置是絕不可能的,因為那時候的天皇已經真正成為了霓虹權力與精神的最高象徵。
但應神天皇時期卻不一樣,他那個時代甚至沒有天皇這種稱謂,頂多就是叫做王而已。
不誇張的說。
三四世紀的霓虹,也就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沒多久罷了。
這種情況下整個文明內部壓根就不存在什麼嫡長子繼承製,某種程度上當時的御神子.也就是巫女的權力都和天皇差不多。
加上應神天皇他老媽當年覲見魏王得到了不少賞賜,這些賞賜無論是文化還是技藝都堪稱降維級別的打擊,所以應神天皇自身對於華夏也是存在某些敬畏的濾鏡的。
不過這事兒倒也別笑人家,咱們近代的時候也對某些群體也有過類似的濾鏡,並且還因此遭遇過重大的損失。
如果不是後來真神天團力挽狂瀾,某個叫Otto的傢伙真能把活蹦亂跳的兔子禍害成麻辣兔頭。
總而言之。
在這種背景下,自知壽命將近的應神天皇便選擇了向晉朝求助。
然後
某些可以冠以自古以來的事兒,就順理成章的發生了。
注:
感謝南橋君打賞的盟主!!!
月末加上雙倍月票,大家有票的投點兒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