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了這些步驟之後。
許鹿希與王淦昌的妻子吳月琴便自覺做起了一眾家屬的頭兒,按照分工開始包起了餃子。
其中許鹿希負責的是擀餃子皮。
也不知道是不是長期從事解剖工作積累的經驗,許鹿希在擀餃子皮的時候雙手穩的簡直像是拿著手術刀:
只見她一手拿擀麵杖,橫擀一下、豎擀一下,然後轉動著皮擀,轉眼間就擀好了一個又大又均勻的餃子皮。
見此情形。
年紀比她大了二十多歲的吳月琴眼中頓時閃過了一絲意外:
“小許,你這手藝夠精湛的,經常自己做餃子?”
不同於陸光達和王淦昌的老交情,吳月琴與許鹿希並不是相熟之人,二者甚至在“出身”上都有著很大的差異。
吳月琴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她和王淦昌結婚的時候只有16歲。
至於王淦昌嘛
13歲。
沒錯。
王淦昌結婚的時候只有13歲。
王淦昌1907年出生於常熟縣支塘鎮一個遠近聞名的中醫世家,家中日子還算殷實。
不幸的是。
在他4歲喪父,9歲那年喪了母。
撫養王淦昌的任務落在在外謀生的兩個哥哥肩上,外婆始終覺得家中應該有個女人來照應他,就給他相了一門親。
至於包辦婚姻的物件,便是鄰鄉女子吳月琴。
等到王淦昌考取水木大學的時候,他便已經有了女兒王慧民。
接著王淦昌去了德國留學,回國後受竺可楨校長的邀請,他攜妻子來到浙大教書。
再後來由於抗戰局勢問題,浙大遷往了後方。
王淦昌在途中染上肺結核,薪水也停發數月,一家七口日子甚是艱辛。
當時正是靠著吳月琴一邊在荒坡邊開墾菜地,一邊養了一群雞和三隻奶羊,方才保證了一家人的生活用度。
因此對於吳月琴來說,包餃子屬於一項很熟練的家庭主婦技巧。
結果沒想到.
出生自書香門第、理論上應該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許鹿希,居然能這麼熟練的擀出一手餃子皮?
這顯然有些出乎吳月琴的預料。
聽到吳月琴驚訝的語氣,許鹿希只是輕輕將一根髮絲捋到耳後,淡淡的笑了笑:
“稼先.光達他很喜歡吃餃子,他說當年在還海對面留學的幾年裡,最想吃的就是豬肉大蔥餡的餃子。”
“後來回國的第一時間,他就找了家館子吃了個夠。”
“幾年前他說有事要忙,一出門就是半年一年,雖然不知道他具體的任務,但我多少也猜到了和國家有關。”
“我這人學的是解剖學,在科研方面幫不上大忙,所以我就找了個師傅,和她學了手包餃子的技術。”
“這樣等光達下次回來,我好歹能親手給他端上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至少.分擔點他的壓力。”
說罷。
許鹿希飛快的抹了把眼角,也不管眼周沾上了些許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