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楊振寧頓了頓,繼續說道:
“這種情況下,海對面還有很多頂尖學者都把注意力放到了粒子驗證上。”
“比如說威利斯·尤金·蘭姆、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耶諾·帕爾·維格納,都已經申請了很多粒子的相關專案——畢竟這些粒子要是研究的好,說不定還能給他們帶來一個諾獎。”
“所以反倒是一些課題許可權沒那麼大、同時能力又很強的學者,有可能會發現暗物質的存在。”
“比如說給趙忠堯同志他們這篇論文寫評價的默裡·蓋爾曼,還有一個叫做史蒂文·溫伯格的年輕人,以及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謝爾登·格拉肖,這三個人應該有能力計算出暗物質的存在。”
“另外巴基斯坦的阿卜杜勒·薩拉姆應該也有可能,不過巴基斯坦那邊的科研環境想要驗證暗物質還是太難了。”
“歐洲那邊的情況和海對面應該差不多,倒是毛熊老大哥那邊可能會有些科學家發現暗物質的跡象,畢竟他們的黑科技實在是有點多。”
黃昆緩緩點了點頭。
情況比他預想的要好很多。
正如楊振寧所說,暗物質本身就是一個很冷門的概念,同時相關推導過程對於一個人的物理以及數學能力都有比較高的要求。
這種情況下很多學者又將中心放到了其他粒子的驗證上,能夠完全靜心計算推導的其實相當有限。
縱觀華夏之外,大概毛熊那邊的學者數量反倒要多點兒。
不過毛熊的內部情況同樣很複雜,況且退一大步來說,暗物質真要被毛熊發現,造成的影響肯定也要比被歐美日韓發現低很多。
當然了。
黃昆並不知道王淦昌他們早在之前就發現了4685超子存在的跡象(見六百二十九章),更不知道這個暗物質就是與4685超子伴生的孤點粒子.
沒錯。
楊振寧和李政道推匯出來的第62顆微粒,正是代號為“盤古”的孤點粒子。
這其實很正常。
因為論文中附加了4685超子的結合能,楊振寧和李政道正是透過這個結合能做的級數展開。
這種情況下發現的暗物質,自然只能是孤點粒子。
“.”
隨後黃昆深吸了一口氣,將內心的諸多想法盡數拋到了腦後,又問道:
“那麼老楊,你們括號裡的那個63又是指.”
這一次。
楊振寧並沒有立刻給出答覆,而是看向了李政道:
“還是寫下來?”
李政道自無異議。
隨後楊振寧將算紙撕下了一小塊,遞給了李政道。
二人這次就沒轉過身了,而是同時將左手擋在紙前,寫下了自己所想的內容。
十多秒鐘後。
二人同時將這紙片推到了桌子中心。
黃昆探了探腦袋,數秒鐘後,整個人的聲音驟然拔高到了青藏高原的量級:
“臥槽,引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