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小徐,你想要咱們國內培育這啥和牛?“
幾分鐘後。
聽完徐雲的介紹。
老郭忍不住蹙起了眉頭,臉上的表情看起來有些動搖:
“小徐,你的想法靠譜嗎?我記得肉牛養殖也是需要技術的吧?”
“咱們總不能和霓虹人開口,叫他們把養殖技術也一起給咱們吧?”
“嗯,這確實是個問題。”
徐雲坦然的點了點頭,解釋道:
“不過咱們雖然沒法和他們索要養殖技術——姑且算他們有這玩意兒吧,但咱們完全可以堆數量嘛。”
“堆數量?”
老郭愣了愣,不過很快便理解了徐雲的想法:
“你是說那筆無息貸款?”
徐雲沒有說話,而是朝老郭豎起了一根大拇哥。
這年頭的霓虹說實話也沒啥養殖經驗,他們的黑毛和牛純粹是靠時間堆出來的:
在歷史上。
從奈良時代到明治維新之前的這一千多年,霓虹人是被禁止吃肉的,想吃肉只能私下裡偷偷地飽口福。
直到明治維新,霓虹開始全面地向西方學習,穿西服、學洋文、模仿西方的生活習慣。
上輩子是明治天皇的同學都知道。
1872年的時候。
明治天皇帶頭夾了一筷子牛肉,吃肉從此開始成為風潮。
天皇吃、軍隊吃,連普通民眾也開始追逐牛肉。
為了滿足霓虹人日益高漲的吃肉需求,明治政府引進了不少外國牛種,將它們與霓虹本土牛種進行雜交。
最終經過整整八十年的雜交,霓虹人總算培育出了黑毛和牛、褐毛和牛、短角和牛以及無角和牛這四個品種。
如今這些和牛的養殖方式還都是家庭養殖,也就是一戶養三到五頭的那種。
所以你要是說霓虹人手中有長期雜交積累下來的養殖經驗那徐雲是相信的,但成體系的養殖技術.這玩意兒的不確定性就和尺間螢火開新書時的小勾勾似的,誰都不知道它到底存不存在。
所以比起養殖技術,徐雲直接把想法放到了堆量上:
霓虹人不是給了咱們一筆只能買他們國內物資的無息貸款嗎,直接用這筆貸款買和牛不就行了?
這年頭的和牛隻是一種肉牛,不在禁運名單裡頭,用國內喜歡和牛口感的理由進口個三五百頭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甚至如今的霓虹政府還在琢磨著怎麼出口和牛呢,畢竟如今霓虹那邊的和牛數量實在是太多了。
有了這麼多的牛肉,一次培育失敗就可以繼續再搞,反正有徐雲未來視野的擔保,和牛的培育專案註定不會因為一兩次失敗就終止投入。
這也是徐雲穿越的優勢之一,只要是被他選上的專案,就不用考慮腰斬的風險。
“.”
隨後徐雲又向老郭簡單介紹了一下和牛的經濟價值,雖然老郭是個理科生,但在聽到和牛數倍甚至十數倍的利潤率後,也瞬間理解了徐雲的想法。
“原來如此.”
聽完徐雲介紹的前因後果,老郭臉上的疑惑也總算消了下去:
“既然這樣.小徐,待會兒我就和首都那邊聯絡吧,用另一批本土牛替代這些啥和牛。”
“對了,動物培育方面的專家,你有沒有值得推薦的?”
“育種專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