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即便有茫茫多的資料,也仍然只能透過解大氣方程的方法進行預測。
也就是此前說過的將地球表面格點化,然後將各氣象要素的值進行插值運算,得到未來某一個時刻的值。
因此實際的模型推導還需要葉篤正他們那邊進行,中科院的這臺104機主要是把各種資料擬合成更精確的引數而已。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
加工成半成品?
當然了。
這個年代雖然科技比較落後,但終究脫離了近代史早期。
加之計算機所也好歹是兔子們最前端的一處技術中樞,因此此時104機倒也沒原始到特別悽慘的地步。
目前104機雖然還是脫離不了解方程的侷限,但它使用的演算法...或者說思路其實還挺特別的:
時間解析度為1小時,覆蓋了6層垂直高度,decoder只有兩級。
更關鍵的是....
它的數學本底機理,出自華羅庚老爺子帶領的數學研究所。
沒錯。
華羅庚。
因此雖然依舊是暴力破解計算。
但在資料充分的情況下,104機模擬的還算很順利。
就這樣。
每間隔一段時間,便有一批資料從221廠傳送至計算機所。
計算機所的操作員則對資料匯入,104機用老爺車般的算力緩緩產出著結果。
.......
八個小時後。
一份厚達五厘米的資料結果正式出爐。
原本零散的大氣粒子資料被歸類成了各個時域的引數、風場、氣壓場、密度場等眾多更詳細的模型。
緊接著。
這些資料被透過加密方式傳回了221廠,最終來到了葉篤正和陶詩言的手裡。
至此。
整個氣象推演也到了最後一個環節。
那就是氣象中心的......
人力修正與推導。
“諸位同志。”
一處臨時搭建的大型帳篷內。
葉篤正與陶詩言看了眼面前的眾多同事,彼此對視一眼,只聽葉篤正說道:
“一個星期之前,我們的計算結果很遺憾的失敗了,原因是資料的量級不夠,我們低估了大自然的神秘。”
“但在今天,我們擁有了更多量級的資料,經過計算機處理,匯總成了我面前的這份引數檔案。”
“原本首都的竺可楨老先生提出過將這份檔案交給首都氣象局處理的想法,但被我拒絕了——這一次是我們221廠氣象中心雪恥的機會,誰都不能和咱們搶!”
“為此我還在廠領導面前立下了軍令狀,要是這次再計算失誤,包括我在內,所有參與資料推導的人全都立馬去畜牧副業隊報道!”
說罷。
葉篤正環視了現場一圈,語氣略微一緩,繼續道:
“當然了,如果對此有異議的同志,可以現在退出接下來的計算任務。”
“退出後的成員可以繼續在氣象中心工作,畢竟基地不可能完全放棄這麼一個部門,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