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機的主體足足有六十多平米大,顯像屏大概五十多塊,大小和後世的平板差不多。
此時此刻。
五十多塊螢幕前都坐著一位表情正式的計算機操作員,有男有女,年紀都在二十多歲上下。
他們是國內最早一批...也就是58級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畢業院校正是中科大。
如果徐雲能夠飛到這裡和其中某位短髮的女同志擺個把子,他還能成為後世科大數學系某位教授的義父......
“小林,小王,小陳,來幫忙發一下資料!”
帶著首批資料進入機房後。
吳幾康快步走到左前方的幾位組長面前,分發起了各自的資料,並且對眾人囑咐道:
“大家拿到文稿後就可以開始匯入資料了,你們的任務事關重大,切記要務必謹慎,千萬不能犯錯!都明白了嗎?”
臺下很快響起了一致的回答:
“明白了!”
吳幾康則依舊沉著臉,看起來很嚴肅。
其實吧。
考慮到這次錄入的資料很多,個別資料要是出了錯誤其實不會太過影響最終結果,因此上頭還給了一個3%的容錯率。
不過吳幾康並沒有把這事兒告訴幾位操作員,怕他們會因為放鬆而出現意外。
幾分鐘後。
每位操作員的手上都拿到了相應的資料,並且開始進行了匯入。
早先提及過。
老郭他們原先儀器採集到的資料有五百多組,但後來經過葉篤正的計算發現這些資料完全不夠用。
想要完成氣象模擬,必須要多出十萬倍才可以。
也就是需要的資料足足有五千多萬組。
不過這只是計算需要的資料,匯入的工作量並沒有這麼多。
因為在經過靜電分析和x雙波段這兩個關卡後,這些資料會被歸類到一個更規範的區間:
這個區間大概一小時重新整理一次,其中雷同的數值會被疊加,透過光電轉換元件的電訊號直接進行錄入。
因此傳到吳幾康他們手中、需要純手工匯入的資料遠遠沒有五千萬組那麼多。
以兔子們第一臺氣象多普勒雷達為例。
國內第一臺氣象多普勒雷達型號叫做714sd,它單次採集的資料多達1400萬組,週期十五分鐘一次。
不過在真正計算的時候,電轉換元件過濾了98%的雷同數值。
所以真正需要人工匯入的資料也就小几十萬組罷了——注意,匯入和計算是兩碼事,實際計算的資料依舊是1400萬組。
眼下5000萬組資料雖然看起來多,但真正需要手工錄入的大概也就百萬組上下。
如今機房內有五十多個人,每位操作員實際上要錄入的資料差不多是三萬組左右吧。
接著很快。
眾多操作員便開始輸入起了資料。
“氣溫26.7c.....”
“溼度27%.....”
&n/s.....”
&n^2.......”
很早以前提及過。
&naq等一眾模型。
此時的氣象學依舊處於一個非常原始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