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覆蓋是一回事,居民用電則是另一回事—由於各種原因限制,居民方面還沒有做到家家通電入戶。
實際上。
按照現在的電價來說。
即便縣城家家戶戶都通了電,估摸著也沒多少公社會負擔的起電費,尤其是在西海這種經濟相對落後的區域。
不過作為承擔有生產任務的公社企業,瓦窯廠卻是個用電大戶。
而用電一頻繁,另一個問題就隨之誕生了:
那就是電力的安全隱患。
上輩子是高壓線的同學應該都知道。這個時代的高壓線結構非常原始。
大多數時候都是從變電站引下線處那個螺栓線夾做的接頭,經常因為過冷過熱或者過潮出現問題。
加之今天貴德的溫度又高,理論上來說確實可能因為高壓線而出現意外。
想到這裡。
黃衛國不由微微鬆了口氣。
與他這個大頭兵不一樣,王長林常年從事的都是保密事務。
能從他嘴裡說出「應該是意外'這幾個字,這事兒多
半就不會有其他隱情了。
而就在二人交談之際。
現場的救火工作也步入了最關鍵的階段。
此次參與救火的人不少,大概有二十多位民兵加上同等數量的青壯工人。
這些工人有的是住在附近的瓦窯廠工人,有些則是路過的群眾—這個年代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夥兒的心腸卻很熱。
由於缺乏高壓水槍的緣故。
這些救火隊員們只能靠水桶來對火勢進行壓制,滅火的核心主力是幾位壯實的中年人:
他們合力扛著一個巨大的皮製袋子,袋子的出口插著一根去節的竹子。
隨著幾人有節奏的按壓,不斷有大量的清水透過竹子流出,快速澆灌到了火點處。這玩意兒叫做水袋,一般用馬或者牛的皮做成,從唐朝時期開始就是我國常見的原始「滅火器'。
而水袋在救火時控制眾人步伐、朝向的指揮者,則叫做'水頭'。
此時擔任水頭的是個光著膀子的瘌痢頭漢子,叫做毛曉。
毛曉之所以能夠擔任水頭,除了他有一膀子力氣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他是生產區的車間主任,對於重要裝置的位置在哪兒要比常人更加清楚不少。
嘩啦啦
在澆滅完一處門板的火勢後。「停!」
毛曉忽然叫停了眾人的動作,定睛朝前方看了一會兒。
接著聲音驟然拔高了幾分,朝周圍喊道:「我看到衝床了!快來點兒人幫把手,火勢太大,光靠水袋壓不住!」
聽聞此言。
周圍很快響起了各種大呼小叫:「來了來了!」
「哪兒呢?!」
「二德子,把拖鉤拿過來!」過了片刻。
一大幫青壯年有的拎著水桶,有的推著裝滿了沙子的獨輪推車,有的拿著用來拖拽裝置的細長鉤子,齊齊聚集到了毛曉周圍。「你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