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來賓」一個個繃著臉,目光陰沉,看起來跟哪個作家欠了他們二十章更新似的。
很明顯。
這群人連入庫環節都不放心,生怕被姜成谷等人來個狸貓換太子。
對此老周只能聳聳肩,表示這些人開心就好。
隨後他則與賀懷跟著大部隊,走進了庫房邊上的一間建築內。
這間建築只有低矮的一層樓高,不過內部區域很開闊,姜成谷等人兜兜轉轉了一圈,方才抵達了一處實驗室外。
這間實驗室的面積大概有三百平米左右,靠近過道的一面是一塊巨大的落地玻璃窗。
玻璃窗的上下
沿沒有牆體或者擋板阻礙視線,哪怕你趴在腳邊都能看清內部的情況。
實驗室中擺放著很多難以從外表上判斷用途的實驗裝置,看起來與建築外觀...或者說考古這個科學截然是兩種畫風。
「先自我介紹一下。」
待幾家媒體的攝像機落位後,此前與姜成谷握手的地中海中年男子開口說道:
「鄙人靳向前,是現任華夏建設工程考古事務中心的負責人,也是燕京大學考古系的客座教授。」
「大家現在看到的實驗室叫做國家先進技術考古實驗室,是綜合了科技考古學而誕生的高精尖考古實驗室。」
「目前我們實驗室配備有很多專業儀器,比如3R—MSA600FS實驗室、超靈敏線陣列X射線探測器等等.....」
靳向前洋洋灑灑的介紹了不少實驗室的資訊,令賀懷等人大開眼界。
其實許多人不瞭解的是。
「科技考古學'並非是一個組合性名詞,而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學科。
這是目前一個前景極佳的專業,主要就是利用現代科技分析古代遺蹟和文物。
比如之前很火熱的古DNA研究,其中很大部分便是科技考古的範疇。
如今不少省級考古所都在招募相關畢業生,高校也越來越多用科技考古的技術來進行考古文博研究,比尋常的考古學要有潛力很多。
當然了。
以上這句話的前提是你能博士畢業,否則的話依舊夠嗆。至於目前國內科技考古最強的專業嘛....
自然就是中科大的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繫了。
靳向前是個很健談的人,在銅殿還在入庫處理的這段時間裡他介紹了很多豐富的內容。
即便是徐雲等非考古專業的外行人,也聽得津津有味。過了大概半個小時左右。
咔噠
實驗室另一端的房門開啟。
翁同、童懷軍、幾位工作人員以及數位'第三方來賓',帶著銅殿走了進來。
老周見狀則迅速換了個合適的角度,將焦距緊緊的鎖定住了青銅殿。
過了兩分鐘。
銅殿穩穩的被安置在了實驗室中央。緊接著。
翁同等人先後穿上了防護服,身後還背上了氧氣瓶。一切就緒後。
翁同朝窗外豎起了一根大拇指。見此情形。
靳向前不由深吸一口氣,下令道:「操作員,通入氮氣!」
注:
明天寫完永樂大典,後天開副本
聽說現在讀者可以糾錯反饋了,大家看到錯別字可以糾正提交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