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黃雨婷難忘的是。
那臺重力梯度儀完工的時間點和她碩士畢業是在同一個月。
當時黃大年特意申請了一份手續,帶著黃雨婷進入了北海艦隊的研發中心,由黃雨婷親手擰上了最後一顆螺絲。
眼下聽到葛同友提及那艘艦船的編號,黃雨婷的心緒多少便也產生了一些波動。
不過很快。
黃雨婷便飛快的抹了把眼角,抽了兩下鼻子,強迫自己恢復正常,對葛同友道:
“葛教授,感傷的話咱們就先不說了,您直接告訴我現在我要做啥吧。“
葛同友抬起眼皮看了她一眼,輕輕點了點頭:
“好,跟我來吧。”
隨後他帶著徐雲和黃雨婷走了幾步,很快來到實驗室東南角的一處桌面旁。
這張桌子的面積大概有兩平米左右,桌面上嵌著一塊螢幕,螢幕上赫然顯示著黃雨婷設計的結構圖。
來到桌邊後,葛同友指著桌上的螢幕說道:
“小黃,我們透過現有演算法模擬了一下你的結構,發現了兩個比較大的問題。”
黃雨婷做洗耳恭聽狀。
葛同友很快豎起了一根手指,道:
“第一個問題,你設計的結構有些特殊,與現有的通用思路以及老黃的一貫風格都有些不同。”
“按照你的設計,這臺重力梯度儀要有3個臂6個加速度計,如此一來,它在靜電場上要怎麼才能平衡呢?”
聽到葛同友這番話。
剛剛問詢趕到幾人身邊的總工程師李華也跟著點了點頭。
早先提及過。
重力梯度儀的原理其實很簡單:
這玩意兒就是在一定的距離上放置兩個測量加速度的加速度計,透過它們之間的差值來精確推演重力場。
這個差值就是重力梯度儀中所謂的“梯度”。
而加速度計上的敏感質量距離變化測量精度要求做到實時60奈米,大概是人類頭髮直徑的1000分之一左右。
這種精度的控制肯定不能靠機械了,需要依賴儀器產生的靜電場才行。
舉個例子。
你想讓一根頭髮粗細的金屬發生奈米級的變化,肯定沒法用機械鑷子啥的來操作,必須要施加電場或者磁場才能達到如此細微的量級。
可問題是目前大多數重力梯度儀只有兩個臂4個加速器,黃雨婷設計出來的卻是3個臂6個加速度計,這就等於多了一個‘軸’。
如此一來。
對應的其他模組設計就很困難了。
但另一方面。
根據葛同友等人的計算。
黃雨婷的這個設計在結構上卻可以對沖掉垂向的Fzz誤差,這個誤差可是目前幾乎所有重力梯度儀的通病——至少國內如此。
這也是為什麼西昌方面一定要黃雨婷本人到場的原因:
他們想要採納這個設計,但由於非專精人士,卻不知道如何最佳化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