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如今薛其坤院士在南方科技大學校長的位置上有些爭議,很多人認為本土情懷濃厚的薛其坤院士有點“土”,和南科大追求國際化的氣質不符。
但這屬於人事方面的問題。
在學術成就上,他依舊是國內距離諾獎最近的一人。
接著畫面再次一轉,給到了他們身後一排的羅俊院士。
眾所周知。
萬有引力常數G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數值,它在課本上近似於6.67×10^11&n/kg。
但在微觀粒子的計算中,這個數值的精度要求卻極高。
可以這樣說。
每次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度提升,都是一次粒子物理的革新。
從人類發現微觀世界後,G在資料上的精度雖然一直在被最佳化,也就是可能今天是0.352,明天變成了0.351。
但在在“量級”這個概念上,G只被最佳化過七次。
其中最近的一次量級最佳化,正是出自羅俊院士之手。
他在2018年採用精密扭秤週期法測量了萬有引力常數G,將目前國際上光子靜止質量的上限提高了一個多數量級,兩次被國際基本粒子資料組收錄,至今都是國際第一。
雖然與薛其坤院士有點類似。
羅俊院士在中山大學擔任校長的時候評價不佳,在卸任的時候可以說有些落寞甚至人人喊打,並且在一些校內政策上確實有所不當。
但依舊是那句話:
一個人的人事管理能力,和他的學術研究水平是無關的。
在物理貢獻這塊,羅俊院士依舊可以穩居華夏理論物理界前三。
接著鏡頭再次轉動。
將馮波、徐湛、何頌等教授的身影錄入到了螢幕上。
或許絕大部分觀眾在看到這些學者的時候都只會一掃而過。
但在目前千萬級的觀眾量級下,勢必也會有不少觀眾選擇去搜尋這些人的貢獻。
然後他們就會發現一件事:
哦,原來華夏物理學界真的不是啥貢獻都沒有
只要有萬分之一的人這樣去做,潘院士的這番話就不是白費口舌。
接著潘院士頓了頓,再次環視臺下一圈,說道:
“當然了,由於資訊壁壘的緣故,很多業外人士並不清楚業內的一些動態。”
“但是在今天,隨著盤古粒子暗物質、隨著這兩顆超對稱粒子的發現,我可以很驕傲的宣佈.”
“華夏物理學界如今不但有能力發現暗物質,還有能力現場計算出另外一組未知的粒子,甚至.更多!”
說完。
潘院士的目光迅速在鈴木厚人、布魯斯·阿諾爾等人的身上一掃,意有所指的道:
“所以我在此謹代表中科院,感謝一些同行給了我們一次.不,應該說兩次彙報表演的機會。”
“會後我們將‘隨機’挑選一些業內同行,贈送由國內知名主播黃旭東、管澤元以及知名作家大眼珠子聯名書寫的祝福明信片,預祝各位的家人身體健康,各家機構月月都能產出新成果,還請各位切勿推辭。”
聽到潘院士的這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