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裡。
尼瑪圓滾滾的身軀,下意識便顫抖了幾下。
若真是如此,那就太可怕了
而在尼瑪出神思索的間隙,其他幾位大佬也紛紛同意了鈴木厚人的想法。
當然了。
他們做出選擇的原因就相對沒有尼瑪這麼現實了,更多還是出於對真相的探究——這不是說他們有多豁達,而是因為他們的地位在那兒,不需要考慮尼瑪擔心的那些問題。
在達成一致的意見後。
威騰便走到資料中心邊上,開始計算起了那顆微粒的能級。
能級這個概念描述的一般是粒子碰撞時產生的能量,而這種數值在屬性上的反饋,便是它的質量。
這點從描述粒子的單位上就不難看出一二。
微粒的質量一般是以MeV為單位,量級上是百萬電子伏特,讀作兆電子伏特。
它是能量單位,又是一個質量單位。
比如我們描述某個粒子對撞的能級是用MeV,而描述這顆粒子質量的時候,使用的還是MeV。
就像描述各位讀者老爺,可以說老爺們高180厘米,也可以說各位長18厘米。
至於MeV往上是GeV,也就是十億電子伏特。
1GeV等於1000MeV。
眾所周知。
一般來說,第一性原理無法用來計算粒子質量,想要靠理論預測粒子質量,其實非常困難。
但另一方面。
既然是困難,就代表著這件事的機率雖然很低,但不為零。
事實上。
截止到目前。
在基本粒子當中,確實是有兩種粒子的質量是理論預測出來的。
它們就是W和Z玻色子。
整個計算過程由溫伯格推導,他將粒子的真空期望值和兩種弱作用耦合強度轉化成了費米常數GF、和、以及弱混合角兩個實驗可測引數,最終求出的兩種粒子質量。
目前比較前段的研究還突破到了強子質量的計算,不過內稟質量這塊一直沒有一個比較權威的公論,爭議還是相對比較大的。
考慮到接下來的內容涉及到了能級概念,這裡簡單再做個科普。
在目前的微粒模型中,電子的質量是0.551MeV,算是比較輕的微粒了。
帶正電的質子是938.3MeV,不帶電的中子是939.6MeV。
質子和中子也不是基本粒子,而是由夸克和膠子透過強相互作用構成的。
在低能下,質子和中子可以看做是三個組份夸克構成的複合粒子。
質子是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中子是一個上夸克和兩個下夸克。
上夸克和下夸克的質量也相近,分別是3MeV和5MeV,有的模型中至多會提高到10MeV。
看到這裡,可能有同學就會感覺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