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資料推算過程中,他的腦海中忽然冒出了一個猜測。
一個讓他寧願冒著得罪中科院也要‘拆臺’的猜測。
一個離譜到以他現如今的地位,都不敢直接言明的猜測。
而眼下隨著徐雲這番話的說出。
威騰心中的把握,又大了那麼兩厘米......
恰好在此時。
潘院士身後的螢幕上,也投放出了徐雲端計算出的機率軌道公式,以及一些相關資料。
f(t):=n(t)//π)。
n=+h?exp(λ?t+……h]。
y(xn+1?y(xn/h≈f。
在公式出現後。
威騰也很快理解了公式的一些內在含義。
例如那個“:=”是定義符號,它表示將右邊的東西定義成左邊的東西。
也就是徐云為f(t)賦予了一個物理意義:
某個原子在時刻t依然存活(沒有衰變)的機率。
n=+h?exp(λ?t+……h]這個公式則描述了到時刻t還剩多少原子,只要將剩下的原子數目比上最初的總原子數,再拓展到更小的微粒上就行。
在公式出現的同一時間。
包括威騰身邊的楊老在內,現場的諸多大老不約而同的拿起了紙和筆,開始計算起了flux取值和指數對映生成元的相關資料。
誠然。
這種量級的計算上人腦要遜色於機器,因此他們筆算的精確度肯定要遠低於朝精尖儀器和超算的結果。
但別忘了。
他們其實並不需要計算出準確的數值,而是隻需要印證威騰的說法罷了。
也就是隻要分析出這兩個數值是否如同威騰所說的那樣,一個偏大一個偏小就行。
如此一來。
難度就要小很多了。
很快。
唰唰唰——
現場響起了一陣陣指尖劃過算紙的聲音。
當然了。
在眾多大老聚精會神的時候,那些媒體人和直播間的觀眾就相對有點兒折磨了。
一方面他們迫切的想了解威騰猜測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卻由於方向的緣故,只能看著那些大老自嗨。
鮮為人的苦惱.jpg。
就這樣。
過了大概十多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