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料完整的情況下,合外力f可以輕鬆用筆計算出來。
然後大家可以拿結果來判斷合外力是大還是小,是人拉的力,還是驢拉的力等等.....就像用oxika值大小來分辨計算目標符合哪種暗物質模型一樣。
&n和加速度a的測量難度其實是不成正相關的。
&n可能是用秤砣甚至手掌掂量出來的估算值,也可能是用最精密的儀器得出來的高精度數值。
其中中科院這次提供的運算資料,就屬於後面這種情況。
同時眼下隨著各大機構最終成功的出爐。
這些數值也不存在科院虛構的情況——暗物質的實錘就在那兒呢。
也就是說威騰不可能像鈴木厚人那樣從二次發散引數方面提出質疑,認為科大造假了。
那麼威騰問這兩個數值是什麼目的呢?
就在潘院士眉頭微微皺起的時候,臺下的威騰又說道:
“潘先生,我想問的是....你們沒有感覺flux取值和指數對映生成元之間似乎有些怪異嗎?”
潘院士盯著威騰看了幾秒鐘,方才意有所指的開口道:
“很抱歉,威騰先生,我覺得有必要向您強調一點——或者說您應該也知道,根據各大機構反饋的複驗結果,科院這次給出的資料不存在任何造假的情況。”
“況且flux取值和指數對映生成元都是第二輪得出的數值,參與的機構不下四十家.......”
潘院士此時依舊保持著剋制與尊重,不過語氣和語義中已經帶上了一些警告的意味。
只是令潘院士有些奇怪的是......
威騰在臺下靜靜聽完這番話後,既沒有表示不滿,也沒有露出怯色,而是飛快的擺了擺手:
“抱歉,潘先生,你可能誤會我的意思了。”
“我不是在指責科院的資料有問題,而是指這兩個資料不應該是那兩組數字——如果只有盤古粒子作為參量的話。”
隨後他想了想,又舉了個例子:
“太陽系的行星發現史大家應該都知道吧?在18世紀的時候,威廉·赫歇爾發現了現如今的天王星。”
“接著奧本·勒維耶等人透過軌道天王星的攝動,以牛頓定律計算出了海王星的位置,這也是經典物理在宇宙學的一大知名成就。”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界發現海王星的存在不足以修正天王星的偏差。”
“打個比方,海王星對天王星的理論影響是2.2,但天王星的實際偏差卻是3。”
“直到冥王星被發現,這個誤差才被最佳化到了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雖然依舊存在偏差,但那是極端精細、需要用到超算才能體現的數值。”
“根據我剛才的計算,眼下科院給出的flux取值和指數對映生成元,似乎也存在這麼一個情況——前者太大,後者太小。”
“.......”
潘院士沉默了幾秒鐘,心中驟然冒出了一個猜測:
“威騰先生,您的意思是.......”
威騰與潘院士對視了好一會兒,方才重重一點頭:
“沒錯,潘先生,我認為在盤古粒子周圍的軌道上,可能同樣存在著一顆未被發現的.......”
“冥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