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趙忠堯院士冒著惹怒密立根的風險,拿到了一個頗具挑戰性的實驗題目。
經過一年多夜以繼日的刻苦研究,趙忠堯發現了硬γ射線在透過重物質時產生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輻射。
並將這一重大發現寫成兩篇論文,於1930年5月、10月先後公開發表——沒錯,1930年就發了《nature》
這實際上是正負電子對的產生和湮滅過程的最早實驗證據,最終被盧瑟福完善,諾獎也由此頒佈給了盧瑟福。
1931年秋。
趙忠堯院士得知國內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毅然決然的回到國內水木大學任教。
他第一批教出的學生有王淦昌、周同慶、施士元。
後續又培養出了趙九章、彭桓武、錢三強、王大珩、陳芳允、朱光亞、鄧院士等人。
華夏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第一臺靜電加速器、科大的近代物理系、高能物理研究所等等....全部出自趙忠堯老院士之手。
當初西漠的那聲龍吟,便是趙忠堯院士的心血。
可惜趙忠堯院士逝世於1998年,沒有堅持到兩彈一星勳章發放的那天。
與趙忠堯院士同樣可惜的是他的學生,僅比他小5歲的王淦昌院士。
王淦昌院士參與了華夏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
當時王淦昌院士改名王京,隱姓埋名了整整十四年。
《橫空出世》這部講述兩彈一星元勳的電影中,有句臺詞想必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你願意一輩子隱姓埋名嗎?”
在現實歷史中,第一個被問到這句話的就是王淦昌院士。
遺憾的是。
在1997年夏,90歲的王淦昌院士被無名氏騎車人突然撞到致重傷。
王淦昌院士因為腿骨骨折臥病了整整半年,加之髮妻去世,最終同樣在1998年去世。
兩位功勳院士去世的時間,與兩彈一星勳章發放的時間只差數月,著實令人遺憾。
當然了。
既然提到了趙忠堯院士,這裡就順帶闢個謠。
如今網際網路上很多營銷號提及趙忠堯院士,必然會提到一個故事:
趙忠堯院士在抗戰時期為了不讓水木大學的50毫克鐳落入鬼子手裡,特意打扮成了一個乞丐,用一個鉛罐帶著鐳到了昆明,把它送到了位於長沙的梅貽琦校長手裡。
有些營銷號還會配個黑白的乞丐照,說這就是長沙校門口拍下的影像。
更離譜的還會寫著什麼【為了避開檢查,他常常走小路,穿越荊棘叢林,跋山涉水,有一次險些失足掉進滾滾江水中】。
或者就是長沙的保安攔住了趙忠堯院士,恰巧當時梅貽琦校長走出來了,趙忠堯扯著沙啞的嗓子喊了聲梅校長,二人激動的握著手,淚流滿臉的交接了鉛罐......
而事實是什麼呢?
很遺憾。
趙忠堯院士並沒有護送過鐳。
網路上盛傳的那張照片是解放前魔都一位乞丐的照片,至於護送鐳的故事嘛.....
這件事的主人公叫做閻裕昌,是水木大學物理學系留守在校內的技術員,也是赫赫有名的烈士之一。
當時他在工人的配合下。
先將鐳轉移到了家中,後設法送到了津門,交給葉企孫教授,使它在西南聯大的教學和科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tsinghua..fo/1952/,前面加個即可訪問,這是水木大學校友會官網的水木校史,在“日寇在清華園的暴行”的第二段就記錄有這件事)
】
所以也不知道造這種謠的人到底是個什麼心態,拿著別人的故事去二創自我感動。
即便沒有這種事,趙忠堯院士的地位和貢獻本就很崇高了。
更別說閻裕昌先生後來一直在為冀中供給部製造地雷,是冀中平原轟轟烈烈的“地雷戰”的靈魂人物,在1942年被俘虜後壯烈犧牲。
這樣一位烈士的事蹟卻被某些營銷號抹去嫁接,真的是無恥至極。(這段情節寫完我才發現佔了很大板塊,但想了想還是不刪了,介紹了那麼多外國近代物理的故事,我覺得有必要寫點咱們自己的近代物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