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理論在沒有得到最終的證實時,無論它多麼優美多麼符合邏輯,它都沒有辦法獲得諾獎。
一如愛因斯坦,獲獎的原因不是相對論,而是光電效應。
可尋找希格斯粒子的難度嘛......
舉個資料吧。
希格斯玻色子僅在大約每十億次質子碰撞中出現一次,而且它的壽命與歐鰉一樣極其短暫:
它會在不到萬億分之一秒後再次衰變。
因此希格斯粒子不能直接測量或觀察,它只能透過它留下的衰變產物來追蹤。
不幸的是。
這些由基本粒子組成,例如光子對、μ子或z玻色子,當無數其他碰撞產物衰變時....
它們也會釋放出來相似或者相同的一些痕跡。
因此想找到希格斯粒子,實在猶如大海撈針。
lhc從2008年開始啟動,直到2012年7月,方才找到了希格斯粒子的蹤跡。
這也一舉將希格斯本人推上了神壇。
在希格斯粒子發現之前,希格斯大概屬於朗道排名3檔的物理學家。
但在希格斯粒子發現之後。
他直接竄到了1.5檔以上,接近1檔。
如果擅自把朗道排名再做個細分,希格斯大概能在1.2到1.3左右。
便是在人類歷史物理學家的總排名上,希格斯也能穩居前50。
在現如今的物理界中。
他大概和19年去世的蓋爾曼同檔,略遜色於楊老、正在icu的格拉肖以及21年去世的溫伯格。
某種程度上來說。
希格斯就和馬克來來是球盲鑑定器一樣。
那些所謂的物理排名中能見到他的一不定準——因為他有可能排很靠前,也可能很靠後。
但沒有希格斯的排名,一定不準。
如今的希格斯已經94歲高齡了,去年才剛做了心臟搭橋手術,身體一直在恢復中。
他能夠親自前來現場,徐雲確實有些意外。
不過轉念一想,這種行為倒也合理。
畢竟暗物質這東西,可是整整三代科學家所追求的目標呢......
希格斯怕不怕死徐雲作為非當事人不知道、也沒資格做猜測。
但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不親眼見證這次釋出會,希格斯即便是死,也決然會心有遺憾。
求知慾勝過了對死亡的恐懼,所以他出現在了這裡。
當然了。
求知慾再旺盛,希格斯的年齡還是擺在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