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實際上。
屠奶奶還不是成果和獲獎間隔最久的諾獎得主。
諾獎歷史上曾有一人,從成果做出到最終獲獎,等待了足足49年。
他就是此時被侯星遠攙扶著的小老頭——
彼得·希格斯。
也就是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提出人。
沒錯。
2012年釋出會釋出的希格斯粒子成果,便是驗證了彼得·希格斯的猜想。
很多人曾經在讀書的時候,或許都好奇過一個問題:
如果質量不存在,宇宙會變成什麼樣呢?
你我輕飄飄的和鬼一樣?
答桉並非如此。
如果質量不存在。
首先夸克、w玻色子、z玻色子的質量都會變為零。
由於像質子、中子一類複合粒子的質量,只有約1%是歸因於其所含有的夸克,它們的性質只會有些小改變。
t子、μ子的質量也會變為零,但是它們與現實生活沒什麼關係。
可電子就不一樣了。
電子質量越小,原子的尺寸越大。
當電子質量變為零之時。
超特大尺寸的原子就會因相互碰撞而將整個原子拆散,所有原子核與電子會混合在一起。
也就是原子無法單獨存在,也不會有水、空氣與人類所生存的世界,所有都將歸於混沌。
因此我們這個世界,必須要有一個賦予質量的機制存在。
但這個機制是怎麼樣的呢?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也就是我們現有物理世界觀的基礎,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提供答桉。
直到1964年。
希格斯出現了。
他提出了希格斯標量場的概念,親手建立了希格斯機制。
在希格斯機制中。
w玻色子與z玻色子比較簡單,藉著應用希格斯機制於希格斯場而獲得質量。
費米子則藉著應用希格斯機制於希格斯場與費米子場的湯川耦合,從而獲得質量。
至於傳遞質量的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這個粒子的存在讓我們的世界不再一片混沌,猶如西方的上帝或者東方的盤古一般開天闢地。
所以又取名鄭吒粒子...錯了錯了,上帝粒子。
可惜就像此前提及過的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