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已經有數十個實驗室實現了8種元素的BEC,相關工作已有6人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沒錯!
看到這裡,聰明的同學相比已經記起來了∶
BEC的數學模型,正是徐雲在物理的研究方向!
這個方向甚至不是選修課題,而是他的主陣地。
而歷史上第一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物質……
就是透過銣原子完成的。
從這個角度切入,徐雲可以非常完美的連結到重力梯度儀設計。
也就是【大佬,我發現了XX原子/粒子,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下的測量量級比銣原子高,目前銣原子在實驗室外唯一的用途就是重力梯度儀,所以咱們是不是能試試運用在重力梯度儀】云云……
完美JPG。
只是……
思路雖然順滑,但實操起來卻難度很大。
因為……
徐雲t找不到對應的微粒啊……
銣原子之所以能被作為重力梯度儀的測量材料,主要是因為它屬於一種原子頻標∶
這玩意兒和銫都可以看做是類氫原子,即一個電子加一個原子實的結構,能級結構比較簡單。
同時,它們量子態的選擇和製備以目前的技術來說也比較容易實現。
否則的話,歐洲那邊也不會選用銣來做測量粒子。
換而言之……
想要找到和銣相同量級的粒子都很困難,遑論比銣原子精度還高四個量級的微粒了。
因為除了光子之外的微粒都有靜質量,這個靜質量就限制了它們自身會對效果產生影響。
按照徐雲的設
想。
目前最合適的微粒應該是中微子,但如果能穩定捕捉這玩意兒,科學技術早就領先獎勵的那款重力梯度儀不知道多少代了。
所以在想出了這個思路後,實操環節便陷入了一個閉環。
結果沒想到……
自己苦尋無果的小黑子,居然在孤點粒子這邊露出了小雞腳?
……
注∶
感謝火星巨打賞的盟主,有種賣身的感覺QAQ……
看《走進不科學》最快更新請瀏覽器輸入到進行檢視
第三百五十四章 趙政國的來意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