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梯度儀不同於其他技術,這玩意兒和華盾生科目前的研究方著實差的有些多。
徐雲必須要找到一個合理的邏輯,才能把它慢慢的拿到現實。
於是在過去的一個月裡,他一直都在思考著合適的切入點。
這個切入點首先必須要確確實實的涉及到重力梯度儀的研發流程,其次地位上最好能牽一髮而動全身。
同時呢,突破後技術和現有技術的斷代不能太大,理論層次的十年算是一個極限了。
最終的思索之下,徐雲鎖定了三個切入點∶
重力梯度儀的發射平臺、反饋資料的測量模組、以及共振變數的消除模組。
其中一三兩點都涉及到了航空和工
程學,不能說和徐雲的專業沒有任何關聯吧,至少難度很大。
所以三個切入點中最合適的,便是測量模組。
在傳統重力梯度儀中。
測量模組主要是以類陀螺儀的裝置為主,精度方面基本被限制在是10個6以內。
至於再往上的測量方式嘛……
那就已經脫離了經典物理,涉及到了微觀領域。
比如此前所說的GOCE衛星。
它就是利用兩個垂直間隔一米的兩個超冷銣原子雲進行差分測量,從而獲取高精度資料。
只有微粒的尺度,才能保證更高量級的精度。
而很湊巧的是……
銣原子的差分測量……
恰好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範疇。
啥叫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咧?
它的縮寫為BEC,是量子物理中最經典的模型之一。
19241925年左右。
老愛同學根據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的原理,推斷出當溫度低於一個臨界溫度時,一堆沒有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就會慢慢地佔據相同的“軌道”,形成一種“凝聚”。
用人話來翻譯一下∶
天氣冷的時候,動物們都知道要抱團取暖。
畢竟冷嘛,擠在一起就舒服點。
而基本粒子之一的玻色子也一樣。
溫度高的時候也可以到處跑,但是溫度低了,自己的能量也低了,跑不動了,就都在能量低的地方抱團取暖。
等到溫度低得不能再低了,不管老實的還是浪蕩的玻色子,無論你原來是什麼成分,大家誰都不嫌棄誰,都聚在一起,不排斥彼此,相親相愛的共同面對極度的寒冷。
這就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這個模型在晶片技術、精密測量和奈米技術等領域都有美好的應用前景,上世紀90年代後有關BEC的研究迅速發展,觀察到了一系列新的現象。
如BEC中的相干性、約瑟夫森效應、蝸旋、超冷費米原子氣體等等……
截止到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