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
【根據艾弗雷特的多世界詮釋,任一事件若在發生後可以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每個可能的後果都會形成一條世界線】
【後世對於艾弗雷特的看法進行了補充,將不同後果的選擇視作了特殊定義的波函式坍塌】
【只有在坍塌量級足夠的情況下,才會有新的世界線生成】
看著光幕上的這段話,徐雲輕輕點了點頭。
多元宇宙。
這一直是個物理學……或者說科幻領域的爭議性話題。
這個理論最早的提出者叫做威廉……詹姆士,他所提出的多元宇宙理論是一種實驗心理學解釋。
後世《龍珠》裡特蘭克斯穿越、以及《龍珠超》的部分情節都是基於這種理論。
不過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界對於多元宇宙的解釋就變得多種多樣了。
比如誕生出了永恆暴脹中的島宇宙、M理論的宇宙泡隨機湧現、多世界詮釋等等。
它們都可以整出「平行宇宙」。
而它們的理論基礎則是「我們這個宇宙的不可觀測部份」。
「我們這個宇宙的不可觀測部分」聽起來有些深奧,不過理解起來並不困難:
它是由產生我們這個宇宙的事件產生的。
那事件在古代叫做神創造世界,後來叫做宇宙大爆炸。
在霍金他們那裡則改為霍金—哈特爾無邊界條件下的量子事件,在模擬宇宙論裡叫做模型開始運轉。
而在以上重重理論中。
多世界詮釋的提出者,便是休·艾弗雷特三世,惠勒的學生。
他認為生活中任意一件事的不同可能性,都會形成一個新宇宙。
比如你看到咱們這段話的時候準備投一張月票,但因為還是沒看到艾維琳所以選擇了嘶啦,這就會產生一個新宇宙。
遺憾的是。
艾弗雷特的理論在他的有生之年並沒有得到重視。
直到其過世後。
這個理論才由惠勒重新在量子物理大會上提出,並得到眾多物理學家的支援。
如今的多重宇宙論已經成為一種成功的理論假設,叫做MI,很多大物學生也會選修這門課程。
實話實說。
這是一個優點和缺點都非常鮮明的理論。它的優點在於非常明確地賦予了觀察一個物理意義:
觀察只不過是觀察者和被觀察系統之間的某種相互作用,它可以、也必須由量子理論本身來描述。
但同樣。
它的缺點也非常明顯:
如果任意事件都能導致一個新宇宙出現,那麼生成新宇宙的能量又從哪裡來呢?誠然。
宇宙波函式在極高維度的希爾伯特空間中,確實都有一個甚至多個側面分支。
但這個側面並不是可以廉價到一秒鐘生成無數個宇宙——想想吧,地球上60億人,扣除睡眠的9個小時,每天有15個小時意識清醒。
假設你每一分鐘就遇到某個選擇:
比如從椅子上起身,上完廁所按左邊還是右邊的按鈕,琢磨中午吃啥……
一天下來,誕生的「宇宙」最少都有上千億個。
這顯然是有違常理認知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