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外科最常用的工具有兩種,分別是氰基丙烯酸酯聚合物以及纖維蛋白膠。
其中氰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就是502的主要成分,它有個致命問題:
這玩意兒在含水的溼潤環境下會逐漸分解。
它分解後不但會產生甲醛等毒性物質,而且其強度會隨之下降甚至消失。
而這對於血管外科吻合來說,就存在很大的風險。
因此直到目前,它仍只能應用於面板表面的粘連。
纖維蛋白膠則常用於術後止血。
這種粘合劑使用了從血漿中分離的纖維蛋白原,並用凝血酶將其轉變為纖維蛋白形成凝塊。
這些凝塊有一定粘性,但無法形成牢固的聯結。
而且48小時內就會被降解。
另外。
其由於纖維蛋白原的特性,會導致手術部位廣泛粘連,對未來可能手術造成風險。
所以雖然在2022年,大家偶爾能在某音某手之類的營銷號上看到類似的生物技術突破。
但實際上基本都是誇大營銷或者實驗室層面的成果,距離現實投產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
說句聽起來有點誇張、但其實挺符合事實的話:
想要知道這種救命類物品是否已經作用於現實,最權威的地方反而是那些末日焦慮症老哥聚集的論壇或者貼吧。
這方面的訊息他們靈通到了很離譜的地步,甚至有些魔怔了。
因此截止徐雲穿越之前。
高強度止血明膠或者凝膠的成果寥寥無幾,更別說這種可吸收的止血明膠了。
目前民用領域最好的兩款產品,分別是霓虹小林和德國SOS的液體創可貼。
但它們的使用條件依舊比較侷限,氣味也不咋地,優點就是相對防水和不容易過敏。
至於軍用嘛......
看大毛和二毛公佈的一些影片就知道了,用的還是CLS的顆粒無機止血劑叻。
更關鍵的是......
這一項技術可不同於五代吡蟲啉,它除了自身潛在的經濟價值之外,學術領域的含金量同樣不低!
此前在提及吡蟲啉的時候曾經說過。
吡蟲啉是屬於經濟前景廣闊、但學術價值一般的技術。
而這款凝血明膠卻不一樣。
它一旦能被合成,即便暫時做不到規模化量產,也至少是個CNS主刊級別的成果!
這可不是意淫或者口嗨,這是有先例可尋的。
例如DOI:10.1126/6362,這就是一篇凝血明膠相關的science主刊論文。
毫無疑問。
如果徐雲能夠將這項技術變成現實,那麼它將會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技術。
同時由於研究者眾多,也不存在小黑子露出雞腳的風險。
從佈局角度上來說。
先有吡蟲啉打下初步基礎,再靠著凝血明膠進一步拓寬市場,一道生物醫學的橋頭堡就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