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是這樣的:
每次不是左邊的攝像頭看到一個電子,就是右邊看到一個。
一個就是一個,從來沒有發現哪個電子分裂成半個的情況。
然而就在這時,真正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研究者們忽然發現,螢幕上的圖案不知什麼時候悄悄變成了兩道槓!
沒用攝像頭看。
結果總是斑馬線,光子是波。
用攝像頭看了。
結果就成了兩道槓,電子變成了粒子。
實驗結果取決於看沒看攝像頭?
聽起來是不是更毛骨悚然了?
不過作為一本專業的科普作品,這裡要科普一件事:
第三個實驗...也就是所謂加裝攝像機的實驗,其實是一個思想實驗,並未實際完成。
其實想想也知道。
別說攝像機了。
哪怕是其他裝置儀器,你想要直接看到電子或者光子穿過哪個縫,這可能嗎?
所以你在網上無論怎麼搜,都不會找到任何與攝像機觀測有關的專業論文或者實驗影片。
實話實說。
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確實非常驚悚,它的真相至今未曾被破解。
但如今網路上看到的‘驚悚’,實際上帶著二創的新增色彩。
目前真正完成過的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只有以下三個:
1、早期的雙縫干涉實驗。
這是在量子力學建立初期就經過實驗驗證的現象,比較有名的是日立電視臺的電子雙縫干涉。()
2、惠勒的延遲實驗。
在1979年的時候。
曾經和愛因斯坦共事的約翰·惠勒在為紀念愛因斯坦的大會上,提出了一個理想實驗:
為了摒棄觀測行為對電子雙縫干涉中電子行為的干擾,透過某種方式在電子透過雙縫後才進行觀測。
它的思路是這樣的:
從光源發出一光子,讓其透過半反半透鏡1,光子被反射與透射的機率各為50%。
之後,在反射或透射後光子的行進路徑上分別各放置一個全反射鏡A和B。
使兩條路徑反射後在C處匯合。
C處放有兩探測器AB,分別可以觀察A路徑或B路徑是否有光子。
接下來。
如果在兩個探測器前的C點處再放置一個半反半透鏡2,便可以使光子發生自我干涉。
適當調整光程差後,可使得在某一方向(A或B)上干涉光相消,此方向上的探測器總是無法收到訊號,
與此同時,另一方向上的探測器則必定會總是接收到訊號。
這個實驗之所以叫延遲選擇實驗,就是因為我們可以在光子已經透過半反半透鏡1之後,再決定是否放置半反半透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