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
即便單個光子穿過雙縫,得到的也依舊是干涉條紋啊.......
沒錯。
徐雲作為殺手鐧拿出的‘武器’,正是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
這裡的電子可以換成光子,二者其實沒啥區別——至少在現象上是這麼回事。
上頭提及過。
物理界十大實驗中,托馬斯楊設計的實驗便獨佔其二。
其中一個是標準的楊氏雙縫干涉實驗,也就是大家花個幾塊錢就能搞定的宏觀物理實驗。
另一個則是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
而這個實驗還有一個別名,叫做......
物理史上最驚悚的一個實驗。
它驚悚的地方在哪呢?
因為它可以說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在科學實驗中正式遭遇的‘靈異事件’。
不過這裡的靈異大約有50%是真靈異,還有50%是人為平添上的假靈異。
這個實驗的思路基礎就是上頭說過的托馬斯楊實驗,不過發生在1961年。
隨著科技發展,當時的科學界已經有了可以發射電子的機槍。
可以不停的biubiubiu。
結果呢,最終的結果也和楊氏雙縫實驗一樣:
穿過雙縫的兩道光線各自震盪交匯干涉,波峰與波峰之間強度疊加,波峰與波谷之間正反抵消。
最終螢幕上會出現一道道複雜唯美的斑馬線,也就是干涉條紋。
但粒派不服呀,就提出了另一個要求:
我們再做一次實驗,把電子一個一個地發射出去看看,一定會變成兩道槓的!
於是他們把電子機槍切換到點射模式,保證每次只發射一個電子。
然而結果依舊是斑馬線。
其實電子...或者說光子要真的是波,那粒派也沒啥好說的,願賭服輸嘛。
但問題是他們發射的單個電子!
要知道。
根據波動理論,斑馬線來源於雙縫產生的兩個波源之間的干涉疊加。
也就是出現干涉條紋,代表著就是同時透過兩條縫,而不是前一秒過左後一秒過右的機率模型。
可這樣一來,就和單個電子的‘單個’相悖了:
單個電子要麼穿過左縫、要麼穿過右縫,不可能同時穿越兩條縫。
這是一個至今懸而未決的謎團。
當然了。
關於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更有名的可能是另一件事,也就是所謂的第三個實驗:
為了進一步的觀察真相,科學家們在螢幕前加裝了兩個攝像頭,一邊一個左右排開。
哪邊的攝像頭看到電子,就說明電子穿過了哪條縫。
同樣,還是點射模式發射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