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不是小牛,而是笛卡爾。
笛卡爾認為物體之間所有的作用力都必須透過媒介來傳遞,不存在所謂的超距作用。
因此,空間中不可能是一無所有的,而是充滿著一種叫以太的物質。
以太雖然無法被人體所感知,但卻能傳遞作用力。
在原本歷史中。
小牛雖然沒有明確表示贊同以太論,但他在寫給牧師本特利的一封信中曾說過一句話:
「一個物體可以透過真空超距地作用在另一個物體上,而不需要任何其他介質,這種觀點在我看來是荒唐之極的!」
因此後世普遍認為,小牛預設了笛卡爾的觀點,認為以太是引力傳遞的介質。
接著在1800年,托馬斯·楊發現了光的干涉現象以及光的偏振性。
這個實驗徹底讓波動說力壓微粒說,成為光本質的主流學說。
當時物理學家對光波的認識還停留在機械波的概念上,太空中沒有任何介質,遙遠的恆星發出的光卻仍能到達地球。
基於機械波的傳播需要介質的特性,當時的人們認為,必然存在某種介質在太空中承載了光的傳播。
於是乎。
以太再一次以介質的身份登上了科學史的舞臺。
它絕對靜止且充滿宇宙各個角落,充當了光波與力傳遞的介質。
如果沒有以太當時的經典物理學就不能自洽,將會面臨坍塌的風險。
所以當時物理學家普遍認為,以太絕對存在且不可撼動。
其中的典型代表不是別人,正是徐雲身邊的小麥。
他在1861年發表了他的第一篇關於電磁理論的論文,這篇論文的標題叫做《論物理的力線》。
他正是在這篇論文中,把物質中的磁場推廣到了以太。
小麥認為磁場是以太這種特殊介質中的一排排漩渦,有了以太,就很好地解釋了與以太相對靜止的絕對空間。
如今這個時間線雖然被徐雲鬼使神差的歪了波樓,但受到影響的只是小牛的絕對時空觀,而非以太。
後世有很多人常常會把小牛的絕對時空觀和以太認為是一個概念,但實際上它倆是分別陣亡在老愛手中的。
用普通讀者能聽得懂的話來說,那就是:
狹義相對論與以太相關。
而廣義相對論與牛頓的絕對時空相關。
廣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論提出後20年才發表。
簡單明瞭.jpg。
因此這個時間線的小牛雖然放棄了自己的絕對時空觀,但依舊預設了以太的存在。
所以哪怕是這些心想造反的社員們,也沒有任何一人想著去把以太推翻。
縱觀兩個時間線。
唯一對以太抱有疑問的知名學者只有一個,那就是法拉第。
可眼下法拉第正在哼哧哼哧的給高斯加更呢,自然不可能出現在這裡。
因此面對徐雲的說法。
這些社員們便下意識的提出了質疑,並且逐漸超過了對徐雲的信任。
有人甚至圍在了徐雲身邊,語氣有些激動。
而就在局面有些失控之際。
活動室裡忽然響起了一聲C5調的男高音,蓋過了室內的議論聲:
「夠了,都給我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