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下方有人便舉起了手。
此人也是徐雲的老熟人,喬治·艾裡的兒子休伯特·艾裡:
「根據1816年英國皇家學會的定義,光是一種疑似具備波動性和粒子性的特殊物質。」
「它在以太中進行傳播,具體性質會根據所處情景產生固定的變化。」
啪啪啪——
徐雲拍了拍手,對休伯特·艾裡投去了一個讚許的目光:
「說的很好,格蘭芬多加十....咳咳,總之非常完美。」
然而下一秒。
徐雲的目光驟然變得深邃了起來,語氣中帶著微妙:
「不過艾裡同學,你是否想過一種可能呢?」
休伯特·艾裡微微一愣:
「什麼可能?」
徐雲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豎起一根手指,說道:
「你所說的後半句話其實是錯誤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可能在某些情景下變化無常,同時.......」
「以太,這個物質根本不存在。」
嘩啦——
徐雲話音剛落。
面前便齊刷刷的站起了一堆格物社社員,隨之響起的還有一陣整齊的駁斥聲:
「不可能!」
「絕不可能!」
「羅峰同學,你在說什麼啊?」
「羅峰同學,你是否清醒?」
現場唯獨艾維琳一臉平靜,其餘眾人....甚至連同一旁的小麥和老湯都有些詫異。
若不是考慮到徐雲是熟人,他們恐怕也會忍不住出聲質疑。
現場的這些社員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反應,並非是他們心態不行,而是因為徐雲丟出的這個炸彈實在是太大太大了。
首先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這個時間線受徐雲那封信的影響,科學界對於波粒二象性的認知要比原本歷史更早、同時也更清晰一些。
雖然如今光學依舊在發展,但有一個認知幾乎已經成為了公理:
那就是固定的情形下,光表現出來的性質是固定的。
例如泊松亮斑,它證明的就是光的波動性。
又例如徐雲此前搞出的光電效應,驗證的則是粒子性。
兩種情形中光的屬性不會變化,也就是不可能出現泊松亮斑驗證出粒子性的情況——雖然估摸著泊松本人很想見到這一幕。
因此光是徐雲說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可能在某些情景下變化無常」,便足以令人心神驚訝了。
熟料這句話還只是個開胃菜,徐雲在後頭蹦出了另一個相當炸裂的觀點:
以太不存在!
以太。
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公元前300多年,由亞里士多德提出:
他將以太稱為除水、火、氣、土之外第五種構成世界的元素,是世界的本源物質之一。
不過在之後的兩千年時間裡,以太並未佔據思想主流,甚至退出了大眾的視野。
這種情況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將以太重新拉回了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