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年前,他真的以為輝光管中只有一塊法拉第暗區而已......
他就像一位魚汛期豐收的漁民,在某片灘塗抓到了一條鰻魚。
他大致能猜到那個方向的海里或許能找到更多的鰻魚,但他卻看上了另一個方向的墨魚群,於是放棄了這裡。
沒想到隨著精度的提高,別說光線之後的‘深海’了。
連法拉第暗區這塊原先被他以為‘僅此而已’的灘塗附近,實際上都埋藏著一頭頭的野生大黃花魚.....
而另一邊。
看著瘋狂記錄著現象的法拉第等人,徐雲的表情則依舊相對淡定。
他在後世不止一次的做過輝光實驗,對於現象本身其實依舊見怪不怪了。
而且實際上。
輝光放電過程中出現的區域不是六塊,而是七塊...或者說八塊。。
其中第一塊叫做阿斯頓暗區,它是陰極前面的很薄的一層暗區。
在原本歷史中。
它要到1968年的時候,才會由.阿斯頓於實驗中發現。
在這塊區域中,電子剛剛離開陰極,飛行距離尚短。
它們從電場得到的能量不足以激發氣體原子,因此沒有發光。
緊靠著阿斯頓暗區的則是陰極輝區。
由於電子透過阿斯頓暗區後已具有足以激發原子的能量,因此在陰極輝區恢復為基態時,這片區域就發光。
後面則分別是克魯克斯暗區、負輝區、法拉第區域以及正輝柱區。
至於最後一塊沒被法拉第發現的區域嘛.....
它其實是兩個小區間的統稱,叫做陽極輝區和陽極暗區。
這兩個小區域形成的條件要求比較高,只有在陽極支取的電流大於等離子區能正常提供的電流時才出現。
因此它們在放電現象中,一般都不會被視作常見區域。
而在以上所有的區域中,最重要的是正輝柱區。
這塊區域中的電子、離子濃度約10^15~10^16個/m3,且兩者的濃度相等,因此稱為等離子體。
實際上。
這部分割槽域對於輝光現象本身而言可有可無,在短的放電管中,正柱區甚至會消失。
但在衍生領域,這玩意兒卻騷的不行:
近代微電子技術中的等離子體塗覆、等離子體刻蝕,等離子體物理,核聚變、等離子體推進、電磁流體發電等尖端科學技術全都和它有關係......
同時這些技術和正輝柱區的關聯不是那種稍微沾邊的邊角毛,而是實打實的基礎研究支撐之一。
當然了。
目前的法拉第等人還不知道這些區域在今後會造成何等大的影響——他們甚至連第七塊區域都沒被發現呢。
受時代視野的影響。
他們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些什麼,又讓這個時代一百多年後的高考難了多少分......
記錄好相關資料後。
法拉第、高斯和韋伯三人,便就地討論分析起了現象。
只見韋伯的目光緊緊盯著真空管,這位物理學史知名的倒黴蛋之一此時展露出了他敏銳的判斷力:
“第一塊暗區要比第三塊暗區黑上許多...比法拉第暗區...還是要黯淡不少。”
“但這一帶明顯被施加了電動勢,也就是說硬體裝置、‘場’的強度都是一致的。”
“那麼出現暗區的原因,恐怕就剩下了一個......”
說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