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秒。
所有人的目光都鎖定到了徐雲身上。
甚至連威廉·惠威爾的眼中,也都帶著濃郁的好奇。
雖然他在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有限,但電解池的原理他卻是多少知道一些的。
電解池電解池,沒有電自然不行。
可眼下徐雲只是靠著一把強光手電,就讓電解池內重新有了電流——或者說電勢差?
看著一個個大佬好奇寶寶般的眼神,徐雲抬頭往上看了幾秒鐘。
哎。
才四千字不到,沒辦法下章再說了。
於是他微微嘆了口氣,對老法說道:
“一百多年前的一個上午,肥魚老祖為了某個電解實驗除錯裝置,便將兩片鉑電極浸入了電解質溶液。”
“當時恰好有人上門拜訪,肥魚老祖便順手將沒通電的電解池放到了窗臺邊。”
“結果等他會客完畢,返回原處時忽然發現,電解池內居然出現了電勢差!”
“於是他透過控制變數的方式逐一排除外因,最後確定了一件事.......”
說道這裡。
徐雲頓了頓,環視周圍一圈,一錘定音:
“鉑電極在受到光照射時會產生電動勢,物質的電性質與光波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特殊的密切關係!”
聽聞此言。
現場頓時又是一陣詭異的寂靜。
過了幾秒鐘。
老法目光復雜的看了徐雲一眼,問道:
“肥魚先生有為這個現象命名嗎?”
徐雲點點頭,解釋道:
“有,肥魚先祖將這種現象叫做光生伏特效應,簡稱光伏效應。”
老法將視線轉向正在咕嚕咕嚕的電解池,嘴中喃喃:
“光伏.....導體.....”
沒錯。
徐雲這次示範的第二個實驗,正是光伏效應!
本土中光伏效應的發現時間是在1839年,亞歷山大·貝克勒爾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見到了這個現象。
效應的現象便是徐雲演示的那樣:
兩個鉑電極放到電解液裡用光線去照射,電解池中便會出現電動勢。
不過在這個時間線裡。
受小牛影響。
電子元件領域得到了極其高速的發展,貝克勒爾的父親家安東·西薩·貝克爾勒在電燈的發明中參了一股,因此亞歷山大·貝克勒爾也就錯失了發現光伏效應的機會。(這個伏筆居然沒有人發現,桑心啊....)
當然了。
既然提到了亞歷山大·貝克勒爾,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了:
居里夫人。
19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