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而言,國內和這裡確實沒有什麼可比性。論基礎研究,這裡研究經費充足,設施先進,還有著極為誘人的激勵機制;論臨床工作,這裡沒有太多煩人的醫患糾紛,也沒有國內那讓人頭疼的複雜關係,可以讓人踏踏實實的做一名醫師。
但是,這裡畢竟不是田路和葉蘭的家啊。。。。。。
。。。。。。
日子,還在繼續一天天,一秒秒的過去。
婉拒了所有醫藥企業的邀請,田路繼續在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安心的工作著。
他並不打算繼續推出什麼重量級的成果出來,而是踏踏實實的完善著自己的研究,充實著自己的實驗資料。
短期內的終極目標,是完整的闡述血腦屏障的生理機制。
這是一個極為龐大的工程,絕對不是田路一個人,甚至是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單獨能夠完成的。需要的是無數的相關實驗,龐大的資料支援,以及完整的理論研究。
田路的工作,只不過是開了一個頭而已。
好比說他已經闡述了血腦屏障結構中,周細胞和內皮細胞的部分作用和生理機制,那麼星形膠質細胞呢?基膜呢?周圍的組織和細胞呢?他們在血腦屏障中的作用又如何?
再好比已經實驗證實可以用這種方法透過血腦屏障的物質,田路和他的團隊只驗證了十餘種物質,對於人體龐大的物質種類,以及為數眾多的藥物種類而言,這個數字卻是微不足道的,需要更多次的實驗去驗證更多的物質名單。
田路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也給出了研究的方法,其他的工作,就要靠全世界所有對這項研究感興趣的科學家去完成了:血腦屏障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需要研究,能透過血腦屏障的物質名單需要列出,甚至每種物質透過血腦屏障之後能夠達到哪裡,起到什麼作用都需要無數的實驗去證實!
這是需要成千上萬研究者共同努力完成的工作。
而直到相關實驗完成到一定的程度,資料積累了一定的水平之後,田路才會再次的站出來,綜合所有的實驗結果和研究資料,趕在所有人之前,把系統中完整的血腦屏障理論丟擲來!
有些無恥,但是對田路而言,這卻是最省事省力的方案!
更何況,哪怕是回到國內,田路也沒有打算放棄基礎研究這一塊,只要有足夠的條件,他完全可以繼續進行下去。
從高二得到住院醫師決策支援系統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三年了!
田路也從一個懵懂的少年,成長為了一名成熟的醫師和研究者。這種成熟,不僅僅是表現在對系統功能的掌握,以及現實中知識能力的增長,還包括著心智的成熟,以及人生觀的成熟。。。。。。
在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工作,已經進入了尾聲,除了領導自己的團隊進行一些細枝末節的研究,從而為將來理論的提出豐富著資料庫之外,田路的工作波瀾不驚,平平淡淡。雖然隨著三篇文章的發表,他的生活還是起了一定的變化,但是總體而言,他還是竭力的讓自己保持著平穩的心態,準備沿著設定好的軌道平穩的繼續走下去。
就在田路以為可以輕鬆自在的過上兩個月,然後回到舊金山的時候,這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電話,隨之而來,是一份來自同一個地方的快遞。
“尊敬的田路先生,這裡是第16屆歐洲神經協會聯合會大會組委會,我們誠摯的邀請您在9月8日到11日間,來到美麗的斯德哥爾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