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
進入學堂裡殿,站在門外,朱雄英便聽到一陣陣孩童的讀書之聲。
朱雄英悄悄伸頭望了裡殿一眼,只見一年輕翰林講官,正站在那搖頭晃腦的領讀論語。
在他下方,則有四個穿著親王服飾的皇子東施效顰,一個個晃著腦袋在後面跟讀著。
朱雄英默默觀察著自己這四位小叔叔。
先是看向八叔朱梓,他年歲最大,如今虛歲九歲,其人長得十分俊雅,不僅沒有什麼皇子架子,反而還有一股書生氣質,給人看來有些懦弱之感,想來該是在學堂內讀書最久,被那些文臣儒士給洗腦了一番。
朱雄英又撇了一眼十叔朱檀,他虛歲八歲,人長得也是俊秀不凡,雖然在那一邊晃頭晃腦的讀著書,但身上那股孩童之氣卻怎麼也遮擋不住,看來這股孩子氣是天生的,改不了;怪不得自己這個十叔日後恃寵而驕愛作妖,氣得他老爹是鼻孔冒煙,直跺腳。
觀察完十叔朱檀,朱雄英又望向了七歲的十一叔朱椿,若說剛剛自己兩個叔叔俊美的話,那自己這個十一叔可以稱之為仙童,不僅俊秀靈氣,而且小小年紀,就有一股君子之風,難怪史上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求見張三丰而不得,自己這個十一叔卻可以同張三豐相處半年之久,果然,長得好看才能得仙緣。
收回眼神,朱雄英將自己的目光放到了此行目標十二叔朱柏的身上,雖然這個十二叔只有六歲,雖然有些嬰兒肥,但看起來還是相當儒雅,且那眉目間,與自己的皇爺爺極其相似,身上有股英豪之氣,難怪日後能夠數次領軍出征,多番平定禍亂。
朱雄英悄悄打量完四位小叔叔,不由的心中感嘆。
這四位王叔,除了十一叔朱椿歷經四帝得了善終外,其他三個叔叔,下場都極為悽慘,其中八叔朱梓與十二叔朱柏,更是全家死絕,連後人也無。
八叔朱梓,洪武二年九月生,次年被封為潭王,洪武十八年十二月到封地湖廣長沙府。
他機敏好學,善文章,常召集府中儒臣宴飲,並讓他們即席賦詩,親自品評高下優劣,優者賞以金幣。
王妃於氏是都督於顯之女,洪武二十三年,於顯之子寧夏指揮於琥被捲入胡惟庸案,旋即被殺,朱梓聞訊後非常緊張,朱元璋派人對他進行安慰,並召其入京,結果使朱梓更加害怕,便與王妃於氏一起自焚而死,由於無子,封國被除。
八叔朱梓的死,讓老朱傷心不已,那十叔的死,就是讓老爺子勃然大怒了。
朱元璋這一生,十分重視文化,尤其注重儒家文化,因此十分看重魯國的地位。
魯王朱檀,是朱元璋的第十個兒子,在他出生兩個月時,就被朱元璋封為了魯王,在山東兗州給他買了地蓋了房,全款置辦齊了所有家當,可見朱元璋對這個兒子是多麼的重視。
朱檀深得父皇寵愛,他自己一開始也是不負眾望,自幼聰慧過人,尤其愛讀詩書經史,他能詩好文,謙恭下士,十五歲正式走馬上任到兗州,成為了第一任魯王。
但小小年紀離開父母的懷抱,朱檀深感沒有安全感,不知不覺信奉了道教。按說道教修身養性強身健體,倒也是件好事,但這朱檀正道不走偏走邪道,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沉迷研究“長生不老之術”,結果“餌金石藥,毒發傷目“,十九歲就雙目失明,最終命喪黃泉。
朱元璋得知之後憤怒大於悲傷,對他的行為感到十分荒唐,一氣之下便給了朱檀“惡諡”一個字——“荒”。
從此,人們再也不知那才情過人的朱檀,只曉得在鄒城東北部,九龍山南面,埋著個年輕的藩王“魯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