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認為被催眠了的人應該是進入到另一種意識狀態,可以被催眠師引導。”一個同學回答道。
“嗯。有道理,還有嗎?”
“老師,我認為催眠是一種心理治療技術,是在諮詢師諮詢個案的時候使用的。”
“老師……”
先後有幾個人回答了沈老師的問題,這些觀點在陸然看來都還有些片面,他期待著沈老師將要做怎樣的回答。
“嗯,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似乎都是催眠的特點。”沈老師緩緩地道來。
“但是,你們的說法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樣,每個人都說出了一點,那它究竟是什麼呢?”
看著大家都同意地點了點頭,她繼續道,“催眠,如果按照類別來劃分,有深度催眠和淺層催眠的區別。在大家看來,無論深淺,被催眠的人都應該改變意識狀態,進入到一種半睡半醒的狀態,那才叫催眠,對嗎?
但是,我更喜歡對催眠做另一種劃分,那就是知道自己被催眠,和不知道自己被催眠。”
這個詞,聽起來新鮮,大家瞬間都來了興趣。
“什麼樣叫不知道自己被催眠呢?”沈老師看著臺下學生們茫然的眼神。
“你們,就是不知道自己被催眠的人。
企業裡的女白領是不是就應該穿著正式,全副武裝呢?老師,是不是就應該一板一眼,高貴得體地出現呢?留美學者,是不是就應該洋氣一點,時髦一點呢?”
三個連續的發問,讓眾人不禁反省和思考了起來。
她說的都對,我們為什麼認為留美的女白領,就不能是她這樣的呢?
“這就是催眠。你們,都被美國,女白領,培訓師這些概念給催眠了。”
沈老師的話耐人尋味。
“事情本來是什麼樣的,我們都很難全面客觀地認識,所以,就需要對它們有一個概念。
殊不知,在概念形成的那一刻,我們已經產生了偏見,這種偏見長此以往就會變成思維的習慣。
而習慣是會對一個人進行催眠的,讓你誤以為事情,就是那樣的。”
陸然聽了,連連點頭。
按照沈老師的說法,剛才大家都不認為她是老師,就是因為我們對老師的印象是狹隘的,而當事實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我們其實就被自己的觀念誤導了。
因為誤導,相信一件並非真實的事情,這不就是被催眠了嗎?
這個理解,有些玄妙。
陸然不停地回味著。
“所以,我說大家都被催眠了。
生活中有很多這種經意和不經意地催眠。
比如,爸媽告訴我們,只要你努力學習,長大就會幸福;老師告訴我們,課本上的知識就是正確的;老闆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