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我覺的要想將他們都給留下來,一個不剩,是很難做到的。還不如選擇對我們最有利的,減少弟兄們的傷亡。”
“要不這樣吧,我們利用夜晚時間,先解決外圍的幾個牧場,給弟兄們收集到一些馬匹,然後再去動那個小鎮,正面進攻,有馬的人在小鎮南邊埋伏,應該可以最大限度地消滅對方。”陸順想了一下說道。
想要制定一個十全十美的方案太難了。
最後眾人商定就按照陸順最後的那個方案來執行。
大軍駐紮在外,陸順挑了幾個安南人打扮成袋鼠部落人的樣子,與袋鼠部落的人兩兩搭配出去摸清楚周圍牧場的情況。
牧場中的牧民一般都是住在自家的牧場。
至於山谷中的那個小鎮估計是殖民地的管理機構所在地,還有一些為周圍牧場服務的作坊。
在殖民地,這是一種標準的搭配模式。
小鎮的周圍一共有幾十個牧場,要不趁著傍晚摸清楚,到晚上也是抓瞎。
夜晚,溫多拉小鎮的鐘聲響起。
帕梅拉·伊碧斯檢查了一遍羊圈的籬笆,提著煤油燈回到了自己木屋中。
木屋中,他的妻子維洛妮娜·伊碧斯正在哄孩子們睡覺。
帕梅拉·伊碧斯就出生在新南威爾士,他的父親以一名流放的罪犯,母親同樣如此。
兩個原本素不相識的流放犯在新南威爾士組建了一個新的家庭。
但是帕梅拉·伊碧斯並不是老伊碧斯所生。他的母親在船上的時候就已經懷上了他。
幾乎百分之八十的女流放犯都會在流放的船上懷孕。
也有堅持原則的女人,但是那樣的女人很難活著到達目的地。
從大嚶帝國本土到這裡要半年多的航行時間。中間還有很長的一段海上路程是沒有補給的。
他的妻子則是一名新人,她來自愛爾蘭,這些年愛爾蘭大饑荒很,多人逃了出來,有些並非是罪犯。
妻子來到新南威爾士也給自己帶來了一個孩子。
這讓他在老家戈斯福德沒少受到他人的嘲諷。
於是,帕梅拉·伊碧斯決定搬家。
正好殖民地政府要開發昆士蘭地區。
帕梅拉·伊碧斯一家成為了第一批進入昆士蘭的白人。
現在他們一家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十幾年,他的妻子又幫他生了五個孩子。
一家人擁有上百公頃的牧場。
他們種植一些燕麥,放養綿羊,依靠售賣羊毛維持家庭的生活。
說實話,這裡除了比較荒涼之外,實際上人們的生活都還不錯。
至少不用擔心吃飯的問題。
哪怕是糧食的收成不好,也可以去周圍打獵補充。
“維尼,親愛的,我們去睡覺吧!”
外面傳來了一陣鵝叫聲。
帕梅拉在穀倉養了幾隻大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