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不是也可以說這裡是大英帝國的軟肋之一。
董書恆為這個大英帝國的軟肋準備了兩顆棋子。
一顆就是放在高原上的大軍,另外一顆就是石達開了,不過這個石敢當現在還在寮國扭扭捏捏的不肯繼續前進。
聯合了宗教之後,董叔恆就要去動那些土司頭人了。這些人完全就是蛀蟲。
對於復興軍的統治一點幫助都沒有。而且還會限制當地生產力的發展。
不過不是現在,現在復興軍可騰不出手來鎮壓這些人土司的大規模叛亂。
滿清時期,在西南高原地區駐守的清軍數量要比董書恆安排的要少的多。
滿清對於西南高原的統治還是以羈糜政策為主。
對於為什麼要在西南地區駐守這麼多的軍隊,軍部的高層曾經還產生過爭論。
不過當董書恆將指揮棒指向了高原的南邊之時,整個會議室都沉默了。
大家這才知道了董書恆的用意,正在崛起的華夏同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之間早晚要又一戰。
也許不需要正式開戰,董書恆可以預見到雙方之間爭鬥很快就會開始。
那就要看著這個大英帝國是要赤膊上陣,還是派小弟來試探自己了。
不管怎麼樣,華夏都要做好的準備。西南高原地區,就是華夏距離大英帝國的最近的地方。
要知道現在英國女王還兼任著印度的皇帝。也就是說華夏在西南地區是與大英帝國接壤的。
當然,英國人沒有那麼多的能力去管理印度這麼大的地方。
在整個印度地區現在有幾百個土邦,可謂是國王遍地走,王子多如狗。這些土邦的國王幫助英國人統治著旗下的子民,成為了大英帝國統治印度的工具。
同時與印度地區接壤的幾個華夏的附屬國,比如廓爾喀、哲孟雄、布嚕克巴以及緬甸王國都開始受到英國殖民者的侵擾。
英國人一般都是先指派一些土王前去攻打這些王國,如果土王搞不定,就自己人親自上陣。
如果以後董書恆要與英國人在南亞次大陸相爭就必須要牢牢掌控這幾個附屬國。
從地圖上的很容易就能夠看出來,這幾個附屬國與西南高原都有通道相連,並且從這幾個附屬國進入印度都是居高臨下,從高到低,可謂是佔盡了地利上的優勢。
也就是說,佔牢了這裡,華夏的軍隊可以隨時進入印度地區。
可是印度地區的軍隊進攻這裡卻要面對險要的地形以及惡劣的氣候。
只要復興軍將當地經營好了,那麼到時候英國從印度糾集多少軍隊來攻都不可怕。
只要華夏能夠在險要的交通要道上修建堅固的堡壘就好就可以了。
當然這裡的地形也限制了華夏在這裡投送的兵力。因為華夏的物資同樣很難做送到這裡。
……
此時的正在江寧視察的董書恆也收到理藩院發來的電報稿。
原來是西南的使團傳回了訊息。
使團的訊息說,西南的藩屬國都願意向華夏繼續稱藩,他們請求宗主國派兵前去支援他們,他們願意內附華夏。
布嚕克巴和哲孟雄遭受英國人的入侵最為嚴重,已經到了快要支撐不住的地步。
當然對於這些高原上的上的小國,英國人沒有自己下場,而是派遣印度北部的土邦前去攻打。
兩個附屬國雖小,但是地勢險要,堪堪擋住了幾次進攻。然後就向北邊的高原當局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