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實力變強了,那麼建立自己的政權就是應有之意,不然沒辦法將人凝聚到一起。
後世的華人在南洋為什麼總是遭到清洗,還不是沒有掌握國家政權?
董書恆也不可能將南洋全部都變成華夏的。他還想做地球球長,可是那不現實啊。
歷史上,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列強才算是真正開始對南洋的最後瓜分。
現在這裡很多土地名義上還在那些土著建立的蘇丹國手中。
當然也有很多土地是華人世代傳下來的。
所以董書恆就派人去教唆這些家族建立國家,先在法理上佔據這些土地,然後聚集更多的人口。
當然了,華夏也會給予他們的很大的支援。
這些南陽的大家族本身就有自己的野心。不然在歷史上也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的南洋華人小國。
當然,董書恆也知道等到這些殖民者反應了過來,一定不會放過這些國家。
但是如果那樣的話,華夏就可以以宗主國的身份去插手南洋的事務了。
華夏和英法的矛盾終有一天會爆發的,而這個爆發的點肯定是在南洋。
最初的時候董書恆就知道這一點。
董書恆這兩年發展遠東的農場,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減小對南洋糧食的依賴。
一旦南洋開戰,海上運輸必然斷絕,物資就很難再北上。
到時候南洋的華人必須先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自保。
這些小國的軍隊實際上也算是他們自己的家族私兵。
其中的軍官都是華夏幫助訓練的。
軍校中著重加強了對他們游擊戰的教育。
當有一天,殖民者在南洋對華人舉起屠刀之時,他們還可以利用島上的地形跟這些殖民者進行周旋。
這些小國的土地,跟華夏在南洋的農場一樣,都是不斷地向著縱深發展。他們雖然還是一個個點,但是遲早這些土地能夠連線成一張網。
內陸的道路可以將這些巨大的種植園連線在一起。到時候殖民者要出動多少的軍隊才能夠將他們困住呢?
況且到時候南洋出事了,華夏也不會置之不理。
這些華人只要撤到內陸跟殖民者打游擊,或者是到其他的華人聚集地,就可以撐下去。
至少不會在出現歷史上那種華人被洋人以及土著任意屠戮的場景。
這次,這些華人的小國紛紛選擇內附,也是為了進一步加強與華夏之間的紐帶關係。
無論從哪方面來考慮,他們都必須要和華夏綁在一起。
當然華夏也需要他們,透過南洋的華人,華夏能夠源源不斷地獲得南洋的資源,幫助華夏本土儘快發展起來。
商業部專門做過統計,現在華夏百分之十的糧食需要從南洋進口,這個數字最高的時候是百分之三十。
百分之五十的銅是來自於南洋,有了這些銅華夏才能夠鑄造銅幣,生產電纜。
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優質木材來自於那裡。
其他的還有香料啊,橡膠啊等等。
這些東西都是華夏發展所不可或缺的。
董書恆遲早會與殖民者在南洋幹一場。
贏了,華夏至少可以確立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
輸?董書恆從未想過,一場不贏,那麼就再來一場。
高郵湖的那八艘被董書恆寄予厚望的護衛艦已經秘密進入了威海衛的軍港。
無論是南洋水師,還是北海水師都沒有得到一艘新式的護衛艦。
它們只屬於新成立的第一艦隊。艦隊司令不是劉大海,也不是鮑有志。而是黑龍水師的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