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復興軍的計劃,他們並不會阻止沙俄人渡河。
最終決戰的戰場就在烏蘭烏德城外。
赫里斯堅科帶著近三萬大軍一路行來,除了見到了許多原本沙俄的據點化為了廢墟,並沒有受到什麼抵抗。
至於散出去的偵察兵偶爾會跟復興軍騎二旅的偵察兵在途中相遇。然後爆發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
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都是騎二旅的偵察兵被遠遠地趕走。
對方似乎並不想跟自己交手,或者說是這些華夏的軍隊沒有能力跟他們野戰。
赫里斯堅科的心情並不好,沙俄在貝加爾湖的周邊經營了幾百年,現在可以說是毀於一旦。
他的心中滿是復仇的怒火,不過他還是非常的理性的。他知道穆拉維約夫總督就是栽在這些人的手中。
赫里斯堅科可以確認這些人並不是清軍,他們的裝備和裝扮都更像是西方的軍隊。
華夏建立的訊息還沒有傳到赫里斯堅科的耳中,所以他還是將這些人歸作英法扶持起來的一支中國武裝。
他還知道這支軍隊裝備了線膛槍,戰鬥方式非常的獨特。他們不使用線列陣型的戰術。
另外這支武裝力量的火炮的威力也很強。
赫里斯堅科現在所掌握的優勢就是自己的兵力似乎比對方多,這一點還沒辦法確認,只是推測出來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他這次帶來的全部都是最精銳的沙俄士兵。沙俄人對自己計程車兵總是充滿了自信。
還有一點,他們已經換裝了線膛槍,對方應該還不知道這一點。這也是赫里斯堅科可以利用的條件。
赫里斯堅科不是一位將軍,他其實是一位政治家,一位優秀的陰謀家。
打仗的事情,他會交給將軍們去做。
到了貝加爾湖南岸的時候,赫里斯堅科就派出了一隊使者去漠北草原。
這是政治。
這隊使者一方面可以探查那裡的情況,另一方面,要是那裡還是在清廷的統治。
他想試著聯合那裡的野心家。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都不是一個整體。
他們各自為政,各個部族的統領都有自己的心思,只要運作的好,很容易就能為己所用。
這是赫里斯堅科在哈薩克草原上取得的經驗。
當初赫里斯堅科就是透過收買哈薩克汗國地下的大帳、小帳,先讓北邊的帳歸附沙俄。
然後步步緊逼,最終將整個哈薩克草原併入了沙俄的麾下。
當然這也離不開沙俄在哈薩克北部修建的大量軍事堡壘作為威脅。
對於漠北草原赫里斯堅科並不是太瞭解。沙俄在當地的勢力也沒多少,原本的探子大都折在了恰克圖,所以他只能先派人去試試。
使者沒有走恰克圖。恰克圖以前是沙俄在草原北邊的重要據點。貝加爾湖以西都淪陷了,恰克圖必然也被這股武裝勢力佔領。
因為赫里斯堅科讓使者繞開恰克圖,直接進入草原和那些部族接觸。
沙俄的大軍沒有停留,戰爭必須要在冬天降臨之前結束。
沉穩持重的赫里斯堅科還在沿途建立了一連串的兵站。防止自己的後路被截斷,雖然他知道那種可能微乎其微。
沿著沙俄開拓者曾經走的路,赫里斯堅科帶領大軍終於到達了烏蘭烏德。
赫里斯堅科選擇向東繞了一段路,從色楞格河的上游渡河。
渡河的時候,沙俄的軍隊也是十分的謹慎。部隊的指揮官提前在河岸邊佈置了炮兵的陣地,防止突然出現的半渡而擊。
可是,他們再次多想了,敵人並沒有趁著沙俄軍隊渡河而發動襲擊。
這非常不合常理。哪怕是赫里斯堅科這樣的非軍事人員都覺得不是很合理。
不管如何,沙俄軍隊離著此戰的目標更近了。
當他們靠近了烏蘭烏德的時候,大家心中的疑惑全都有了解釋。
就見城外修築了完善的防禦工事。這得挖了多少的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