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饒的黑龍江將這些居住地連線了起來。滋養了兩岸富饒的土地,供人們耕種。
江中豐富了魚類資源給兩岸的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來源。
便捷的水上交通讓人們能夠互通有無。賣出自己的產出,購買到必須的生活用品。
在三江口地區正在開闢一個新的大型農場,這裡是江水交匯形成的沖劑平原。
土地肥的流油,各種動植物資源豐富,聽了農業調查員的彙報,董書恆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個地方——棒打狍子瓢舀魚。
這句話成了移民局向下面宣傳的標語。多少百姓因為這句話帶來的想象,舉家搬到了那裡。
沿著烏蘇裡往南,淮海軍建立了伯力、畢歆、尼滿幾座小城鎮。這些都是以前少數民族的聚居地。
現在淮海軍要對這裡開展正式的統治,就必須要吸收融合這些當地的百姓。
其中尼滿在烏蘇里江的最上游。這裡距離海參崴已經很近。
遠東省正規劃從這裡修建一條道路連線海參崴。
這樣海參崴與黑龍江中游距離就拉近了很多。
海參崴是一座不凍港,冬天的時候物資也運進來。
透過陸路運輸加上冰面上的雪橇,這些物資就可以在黑龍江封凍的情況下,運到黑龍江流域。
當然這種運輸方式比水運成本高,但是可以作為冬季的一種應急補充方式。
在遠東省,隨著一批批移民的進駐。廟街的各種配套設施都建立了起來。
學校、醫院、郵局、銀行、政府機關的建立,讓廟街成了遠東真正意義上的政治中心。
這裡的生活也漸漸走上了正軌。
田常是林場的一名普通職工。他算是廟街的老居民了。因為他在廟街已經度過了一個冬天。
還記得去年的秋天,被農場選派到廟街。
那時他們根本不知道廟街是一個什麼地方。
只知道那裡是淮海軍在最北面新開發的地方。
作為淮海農場的一名職工,田常必須要服從農場的安排。
自從田常帶著三個孩子還有妻子被淮海軍的農場收留之後,他們就開始吃淮海軍的飯。
吃人家的飯,幫人家辦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哪裡還容得自己挑地方?
反正田常出去了,農場也會給自己的老婆小孩一口飯吃的。
而且那次被選派出去的人會拿一年的雙倍工資。
財帛動人心。
他在船上呆了有將近十天,對於從來沒出過海的田常來說是一件很遭罪的事情。
不過莊家漢子吃得了這樣的苦。
到了地方之後,感覺還好,因為那個時候剛剛入秋,氣溫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