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涉的官員回去之後,將清國的意見告訴了阿部,憤怒的阿部摔碎了一整套杯子。
但是還是同意了淮海軍的要求。派人上船交涉具體細則。自己則抓緊時間尋找真兇。
這個勢力做出了這樣的事情,無疑是敵視幕府的,那麼無論出於什麼原因,自己都要把這些人挖出來。
“島津齊彬那邊有什麼異常嗎?”阿部問一個跪在角落的武士道,他也懷疑這件事請是薩摩藩所為,只有薩摩藩擁有做這件事情的動機,也有這樣的實力。
“老中,島津藩主這幾天一直閉門謝客,沒有什麼動靜。倒是這幾天城內抓到了好多可疑的長洲以及薩摩武士。但是沒有審出什麼有用的東西。”
“不用審了,直接把他們送到清國人那裡,交給清國人處置。”阿部目光陰冷地說道。
日本一直有一股勢力,想讓武家還政與公家。阿部心裡非常清楚。但是日本的情況太複雜了。
現在日本的內部只是處在一種脆弱的平衡狀態。很可能因為一件小小的事情就爆發了,所以自己不能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追責薩摩藩。
接下來的一週內,江戶灣內,不時地爆發出隆隆的炮聲。淮海軍的炮彈彷彿不要錢似的,東放一下,西放一下。
整個江戶城都在膽戰心驚中度過了可怕的一週。
……
談判終於有了結果。雖然極不情願,但是幕府還是向清國賠禮道歉,承認由於自己保護不周全,導致了刺殺事件。
幕府將抓捕的可疑武士、浪人,一百多人全部交給淮海軍處置,這些將會被送到遠東做苦力或者在與俄國人戰鬥的時候充當敢死隊。
幕府賠償清國白銀50萬兩。既然幕府沒抓到人,當然自己得做冤大頭。不過最後劉青北還是同意日本以江戶關稅分期償還。
負責江戶守衛的若年寄(相當於禁衛軍統領)賜切腹謝罪。
後面就是刺殺事件之前雙方準備的談判內容,透過協商,最終形成了一份《清日親善條約》:
一、清國將為日本的“閉關鎖國”國策提供保護。為此日本將浦賀的一個港口租借給清國,清國在該處駐紮一支不多於也不少於一個團(2000人)的陸戰隊。但是該駐軍未經允許,不得離開基地範圍之內。
同時軍艦也可以在這裡停靠,今後未經日本同意,清國軍艦不得再深入江戶灣,當日方同第三國發生戰爭時,清國有義務進行必要的援助。為此幕府為該駐軍每年提供是20萬兩白銀的駐軍費用。
這樣相當於淮海軍為幕府提供一支僱傭軍,而幕府則會繳納保護費。
二、幫助日方擴建浦賀炮臺,所需火炮從清國購買。幕府的意思是隻要能夠保住江戶就好了,至於其他的藩屬你列強可以進攻,但是隻要你登陸了,就會陷入日本人無止境地進攻騷擾中。
三、派遣一個軍官團,幫助幕府訓練一支新式軍隊。幕府要想有安全感,自己的手上必須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當然這支軍隊還可以用來鎮壓其他藩屬國。這符合淮海軍的既定目標。當然,由淮海軍來訓練這隻軍隊,可以更好地把握好度。
四、清國商船可以在江戶自由經商,軍艦可以在江戶、函館、馬關、長崎等港口臨時停靠補給。
幕府堅持商船隻能在江戶停靠,其實是江戶的一幫大佬想要繼續把持清國商品的獨家代理權,以及日本出口商品的銷售權。他們已經從這段時間的交易中嚐到甜頭,又如何願意鬆口呢?
透過這個條約,幕府算是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和淮海軍捆綁在一起了。
對此以阿布為首的武家勢力樂見其成,目前來看這是加強幕府統治的最好、最快方式。
淮海軍也沒有一下吞併日本的打算,董書恆現在還沒有精力去處理日本這個泥潭,他需要一個聽話的代理人,而腐朽的幕府恰恰是最佳的選擇。
淮海軍雖然看起來是侵佔了一些日本的主權權益。但是在幕府看來,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
清國不像西方列強那樣干涉日本的內政,也不會對日本的文化結構有多大的影響,因為雙方本身在文化上就有同源性。
不過這份條約卻引起了一些強藩的反感,比如土佐、長洲、薩摩、佐賀這四大強藩。
島津齊彬知道這個條約的內容後,再次把有村次左衛門給暴揍了一頓。第二天就找個藉口返回薩摩藩。他必須要為幕府與清國的締約做好應變的準備。
《清日親善條約》彷彿是一劑催化劑,讓原本還處在萌芽階段的日本內部矛盾迅速發酵,一場暴風雨即將降臨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