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些營銷號的描述,“分手”暫且不提,什麼利益分配不滿意、名聲地位不匹配……特麼的,我,姜藝,是這麼庸俗的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他表示:錢是什麼?他不敢興趣,電影才是王道。
“講道理。”
“你這麼炒,就不怕自己陰溝裡翻了船?”
“怎麼可能?”
邱木氣定神閒地端起一側的茶杯,淺淺地喝了一口,胸有大志……不對,胸有成竹。
“從心理學來講。”
“我這叫降低心理預期,放在營銷之中,可是一件好事情,當一個懷抱著看爛片的心態看佳作,更容易獲得驚喜和滿足,相反,當一個懷揣著看神作的心態看佳作,可能,反而覺得它爛。”
“所以。”
“只要這個電影它不爛,我翻船的機會便不大。”
“難不成,你覺得這部電影可能是爛片?”
“不至於。”
姜藝笑著擺了擺手。
雖然,他覺得這個電影並沒有隱秘和無人區那麼優秀,但,爛片,自然不可能。
“那不就是了,讓他們先罵著,我這邊,還有倆王炸呢。”
邱木說著,露出腹黑的微笑。
姜藝看著他,眉頭一挑,果然,玩營銷的心都髒。
總感覺。
又有人會因此被邱木帶入坑裡。
不說別的,單論邱木手中的那倆“王炸”,便能保證電影的預售票房,而預售票房的高低,決定了電影的排片量。
排片量。
乃是一部商業電影的生命線。
基本上,只要你的口碑沒有呈現斷崖式的暴跌,那麼,便會有著穩定的基本盤。
舉個例子。
五一檔的《大玄甲師》,即便他在豆莢上評分5.1,網上的風評逐漸降低,但,後期依然有著穩定的票房入賬。
因為。
總有人看電影。
單純圖一樂,消磨時間。
你非要糾結所謂的藝術、深度、意義……等等因素,這都沒什麼價值。
不然。
為什麼不宅在家自己琢磨電影呢?
真正的文藝青年裝B指北,那都是,東區電影全是渣渣,美區電影幾無佳作,南歐電影方才入眼,只有新浪潮主義才能安撫文藝青年孤獨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