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的楊鶴是楊嗣昌的父親,因平亂失敗,被下獄論死。楊嗣昌聞訊後三次上疏請求辭職,以代父罪。
按著崇禎的性子,楊鶴壞了差使,是必死無疑的。可出於對楊嗣昌的賞識,崇禎不由得犯起了躊躇。
王承恩見皇帝又批閱起了奏疏,便安靜下來,躡手躡腳地奉上茶水。
崇禎暗自嘆了口氣,要留住楊嗣昌,就只能免了楊鶴的死罪。儘管有些不甘心,但能留下楊嗣昌,並讓他忠心任事,還是值得的。
崇禎提筆給楊嗣昌的請辭奏疏寫了批覆,沒有讓楊嗣昌辭職,還多次溫言撫慰,激勵他盡職任事。
先信袁崇煥,後用楊嗣昌,崇禎還是那個老毛病,既輕信,又猜疑。
崇禎批完他關心的奏疏,便停下筆,喝著茶水,清醒著頭腦,開始考慮給毛文龍、郭大靖等有功將士封賞的事情。
“毛文龍實在是升無可升,只能賞賜虛銜了。郭大靖已經是總兵,武將的最高官職,與毛文龍相比還差掛印、賜尚方寶劍,以及晉封爵位了。
崇禎思慮已久,決定給郭大靖一個掛印總兵的賞賜。
掛印總兵與普通總兵的權力相差很大,就象毛文龍,掛平遼將軍印。
那是因為東江鎮僻處海外,無文官管理,他以掛印總兵的身份,可以直接參與地方行政、司法事務等等。
郭大靖即便成為掛印總兵,按照現在東江鎮的權力架構,想必也不會去與陳繼盛爭奪治政的權力。
所以,崇禎認為這也是個虛銜,而滅虜將軍,也是給郭大靖的激勵,讓他時刻別忘了平遼大業。
遵化大捷,挽救了大明的顏面,俘殺敵國之主,這是蓋世奇功;此次全殲建虜東進兵團,阿敏、杜度、濟爾哈朗授首,又是驚天大功。
在東江鎮的諸項戰績下,所謂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簡直是螞蟻穿豆腐,提不起來。
而崇禎看似有功必賞,可郭大靖升到總兵,卻是連番奮戰,一級一級用命換來的。
要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比如建虜圍攻京師時,崇禎病急亂投醫。聽了申甫古車戰打法,十分讚賞,一下子就升到了副總兵,連升十四級。
當然,升到副總兵也是害了申甫。很多官員犯了紅眼病,處處刁難、排擠,逼迫申甫出城作戰。
要知道,崇禎只給官銜,一不給錢,二不給兵,聽說倒是給了幾輛牛車。申甫無奈,只好自行招兵,倒是有不少熱心市民參與。
最後的結果,申甫被逼無奈,出城與建虜交戰,一敗塗地,戰死於沙場。
且不說申甫到底有沒有那個能力,崇禎這種臨急抱佛腳、病急亂投醫的性格,卻實在令人詬病。
其實,對於郭大靖來說,在平遼滅虜之前,現在的身份和地位已經足夠了。只要他還在東江鎮,還是妥妥的二號人物,掛印和尚方寶劍都不重要。
而向崇禎伸手索要戰馬、耕牛,以及移民遼東的大力支援,是因為郭大靖確信崇禎還有內帑。至少現在,還應該不是最困難的時候。
從各個方面,各個渠道,千方百計地爭取到最大的資源。從而儘快把最兇惡的敵人解決掉,已經是郭大靖堅定不移的路線。
此時,由於路程的遠近,毛文龍的調兵命令也走海路送到了寧遠。
用圖窮匕現來形容,或許不太貼切,但這最後通牒的性質,祖大壽卻是從字裡行間,看得清清楚楚。
“全殲東犯的建虜三萬餘人,陣斬奴酋阿敏、濟爾哈朗、杜度……”祖大壽瞪大了眼睛,嘴巴張成了“o”型,好半晌都沒合上。
祖可法雖然震驚,但更多的是忿忿的怨言,“寧遠只留五千兵力駐守,其餘全部調往遼南,這是要往死裡逼迫嗎?”
信上的語氣並不是那麼咄咄逼人,但卻是不可置疑的命令。朝廷已下旨,寧遠人馬歸毛文龍節制,這樣下令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