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大明有漢奸,裡通外國,走私給建虜各種物資,對大明的滅亡,可謂是功不可沒。
當然,現在還沒有這樣的條件。要等到皇太極第二次征討虎墩兔,徹底解決了林丹汗,基本上控制了關外草原之後。
所以,現在的建虜想要有充足的火藥是相當困難的。皇太極這麼說,也不過是敷衍,穩定軍心罷了。
為了繞道入關,皇太極留下三分之二的兵力,依然不放心,又再次收縮了防線。
遼南,建虜放棄了海州,以鞍山驛堡為前哨,固守遼陽;
遼東,秀巖、鳳城也要棄守,退守至通遠堡和連山關,以及草河堡和孤山堡。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建虜重新組織了內縮的防線,把最重要的遼瀋及赫圖阿拉圍在裡面。
一是集中兵力,固守更少的據點,彌補兵力的不足,並保證核心統治區的安全;其次則還有誘敵深入,再伺機反攻的意圖。
反正後金就那麼多人口,佔的地方再大,也無法充分利用,反倒容易露出破綻,為敵所乘。
以退為進,其實也是相當冷靜明智的謀略。如果東江軍貪圖土地,分兵佔領,便有中計之嫌,可能陷入與建虜相似的兩難境地。
本來兵力就不是很多,佔了那麼多地方也很難穩固地守住。既不能穩固,移民並屯墾耕種,就有可能是為建虜作嫁衣。
而這和郭大靖主張棄守錦州、大淩河等城,是差不多的思路。
皇太極的重新佈署則是窺到了東江軍的弱點,那就是騎兵少,多為步兵,機動能力有限。
一旦東江軍既分兵,又過於深入陸地,失去了水師的優勢,在建虜鐵騎的穿插迂迴、縱橫分割的攻襲下,遭受慘敗也不意外。
濟爾哈朗陪在皇太極身邊,心情卻並不輕鬆。他已經被內定為留守遼瀋的全權指揮,甚至連阿敏,也要聽他的命令。
但目前統治區的形勢,卻讓他感到重任在肩,異常的沉重。
大量剃頭遼人拼命地逃亡,更有大量的盜搶事件,如果在年底還不能解決糧食物資的問題,連滿人的吃喝都會成問題,那才是真正的崩潰。
“敵人若來進攻,從金州到遼陽,數百里的運糧,就非易事。”皇太極的話打斷了濟爾哈朗的思緒。
指點著城外的壕溝工事,皇太極還在發表著議論,“攻防之勢易手,東江軍還有何可恃?”
濟爾哈朗暗自翻了下眼睛,想起數月前的鎮江之役。東江軍只用了兩天時間就攻克鎮江,還伏擊了鳳城的援軍。
只在今年,南關之戰,鎮江堡之役,建虜便死傷了上萬人,這絕對是傷筋動骨的損失和傷害。
儘管滿人號稱是不分兵民,皆可上馬騎射。但動員後的補充,就不得不放寬限制。而年齡大的,在體力上自然是比不上年輕人。
“汗王。”喀爾塔信心滿滿,說道:“不等敵人兵臨城下,奴才率數千鐵騎,便能在路上擊敗他們,殺得他們片甲不留。”
皇太極哼了一聲,對喀爾塔的旺盛鬥志卻是極為不滿,冷聲道:“誘敵深入,倚城堅守,對敵策略已定,你卻輕言浪戰,知罪嗎?”
喀爾塔趕忙躬身請罪,“奴才知罪,請汗王責罰。”
皇太極沉著臉擺了擺手,不願意答理這個親信手下,心中卻在猶豫,該不該讓這個傢伙留守遼陽。
繞道入關、劫掠而歸,現在是皇太極最迫切要達到的目的。這不僅是渡過大饑荒的唯一辦法,還是穩固汗位的有力手段。
而對於東江軍,在他親率人馬出征的時間裡,不求戰勝,只要能保護好老巢,不被其攻破,就已經令他滿意了。
鎮江戰役,東江軍的攻堅拔寨,給皇太極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才是他所希望的。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