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郭大靖看似隨便舉的例子,但實際上,他確實很看好蓋州衛城。
蓋州衛城是洪武五年由指揮吳玉建立,洪武九年靖邊侯開廣南面,砌磚。周長五里八十八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八尺。
可以看出,這算是個中型的城池,周長五里多,只相當於南關防線的一半,但卻比周長一里三百步的旅順堡要大不少,比周長六里多的寧遠城要小。
城池太大,需要的兵力多,防守的範圍大,也不好防禦。城池太小,只能駐個千八百的兵,實力太弱。
蓋州衛城的大小可以說很合適,駐兵一協綽綽有餘,還能屯積不少糧草物資。
更重要的是,蓋州衛城西面便是海,隔海相望則是連雲島。連雲島在蓋州衛西北十五里,大青河口外。《明史·地理志》蓋州衛:“有連雲島,上有關。”
連雲島本為蓋州海邊一座突兀的孤島,一面倚海,三面環河,佔地近四平方公里。因其山控河海要塞,地扼邊防險隘,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早在貞觀年間,唐太宗率軍徵遼,便在此駐軍;遼金時,亦在此進行過激戰。
明初,在遼東廣設衛所時,遼東都司在此設關,是為連雲島關。關設墩架,駐兵瞭守。
蓋州衛城東北有石城山。又北有平山,其下有鹽場。又東有駐蹕山,西濱海,有連雲島,上有關。又東有泥河,南有清河,東南有畢裡河,下流皆入於海。
又南有永寧監城,又西北有梁房口關,海運之舟由此入遼河,旁有鹽場。又東有石門關。西有鹽場。北有鐵場……
正因為蓋州衛城是按照戰爭要求修築的,周邊還有多處的烽火墩臺,兔兒島墩、歸州墩,白狼山墩等,可以很快形成一個比較堅固的防禦體系。
所以,郭大靖最為看好此地,認為足以建成遼南大基地的北方防線,保衛金、復、蓋三州的廣闊地區。
當然,在劉興治等人看來,直接把防線推進到蓋州,這步子邁得委實有些過大了。只不過,郭大靖在舉例子,他們也沒太當真。
“幾千人日夜掘壕的話,兩天就差不多能夠完成。”劉興治估摸著,伸手劃了一個圈,表示這是圍城或圍寨的壕溝戰壕體系。
仇震泰點了點頭,說道:“建虜得到訊息,調集人馬,再趕來襲攻,兩天的時間未必能夠做到。”
“就算是三四天時間趕到,建虜也要輕騎疾進。”一個軍官很篤定地說道:“沒有攻城器械,他們只能是撞個頭破血流。”
郭大靖笑著點頭,這就是快速構築野戰防禦工事的有利所在。
雖然沒有高大城池那麼堅固,但倚仗著火器的犀利,依然能夠抵擋敵人倉促趕來所進行的襲攻。
要象遼西那麼築城,沒有數月時間是難以完成的。不僅耗費錢財,更充滿了變數。建虜和你玩建了拆,拆了建的遊戲,大明有多少錢能填這個無底洞?
況且,修起錦州、大淩河等城,看似收復失土,但對建虜並沒有太大的威脅,反而是自己跳進了坑裡。
寧錦之戰的結果,就能看出建虜的圍城打援非常毒辣,而沒有野戰能力的明軍根本無法破解。
從錦州到遼瀋,還有廣寧地區作為緩衝,建虜就算不來打你,你還能繼續東進不成?
拉成一條線的堡壘推進,除了消耗糧草錢財,除了給建虜製造圍城打援、個個擊破的機會,還有什麼價值?
唉,算了,不說了,不想了,實在是令人鬱悶之極。
你一言我一語,對於郭大靖所提出的新防禦體系,眾人或提意見,或說建議,或作假設推演,在熱烈的氣氛中,不斷地加以完善。
……………..
崇禎元年七月,新上任的登萊道王廷試上奏朝廷,東江鎮核定兵員為三萬六千,即天啟帝所定的兵員數額。
崇禎元年十月,朝廷以毛文龍在天啟年間多領軍餉為由,下令東江停發軍餉。
沒錯,不僅是裁餉,而是斷絕糧餉。
崇禎的絕情冷血在此時顯露無遺,以兵額三萬六千為憑,清算天啟年間超出此額的部分。
因為毛文龍在天啟年間報的是東江鎮軍民的數量,朝廷即按十五萬兵,每人每月七錢銀一斛米來發放。
當然,朝廷發的數量到了東江鎮,能有七成就很不錯了。剩下的,都被文官給“漂沒”了。
現在呢,崇禎卻只算兵額,不算東江鎮的百姓。而且,天啟歷年超出此額的部分,都算是毛文龍冒濫。
更令人齒冷的是,崇禎不僅是斷了東江鎮的軍餉,還以此為憑,追討天啟歷年超出此額的部分。
毛文龍立刻上疏申辯,再次揭露東江鎮糧餉一直是拖延,且缺斤少兩,數額髮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