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炙以及他的九爻傳媒自成立這些年來,其實就一直在創造著一種以小博大的神話。
把這一趨向推到頂峰的,當屬於今年初的《藥神》。
按照行業慣例,片方至少得8個月甚至長達1年以上才能全部收到票房分賬,不過現在《藥神》已經有部分回款開始回流了。
如今院線電影的分賬模式其實已經較為明朗。
扣除掉像是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剩下的淨票房當中,院線和電影院合計分賬57%,剩下的43%便是片方和發行方共享了。
而《藥神》這部片,九爻傳媒作為最大的主投資方,獨佔了淨票房的39.26%,也就是將近15億的收益。
而這部片的前期製作費僅僅只有1500萬,即便加上丁炙本人的天價片酬,再加上宣發時期的成本和資源,攏共加起來也就一個億不到。
一個億不到的成本,狂攬15億的淨收入。
這種瘋狂的斂財速度足以讓不少和如今的九爻傳媒體量差不多的中小傳媒公司都給羨慕麻了。
更別提還有《調音師》的後續累計分賬,還有海外分賬和版權收益了。
這也是為什麼丁炙最近一年來把重心放在了電影這方面的原因。
電視劇出了幾個爆款,可能在長線來說,像是後續的版權方面有著長尾效應,但阿炙短線來說,是肯定比不上電影一個大爆款的收益的。
然而即便如此,其實九爻傳媒一直以來都是“小本經營”,無論是《藥神》、《調音師》還是其他專案,實際投資方面都是小成本。
以小博大固然讓人豔羨,但看問題也不能只看好的一面。
至今為止,九爻傳媒都還沒有過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大製作。
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大眾甚至業內人士,覺得九爻傳媒和所謂的大體量的公司差了那麼一口氣。
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好比現實中,開啟國內電影市場商業大片時代的,是當年褒貶不一的《英雄》。
實際上,丁炙也出演過所謂的大製作電影,就好比他初來乍到時的那部《八佰》和《寒戰2》,又比如前兩年的《紅海行動》,都屬於比較傳統意義上的“大片”。
而如今丁炙正在拍攝的《劍雨江湖》在宣傳上號稱投資破億的頂級大片,實際有過真正導演經驗的丁炙看來,成本其實還真的不算太高。
但是它確實有一個大片的標配,那就是這部片吸引到了不少的明星加盟。
除卻掉丁炙這位一線中的頂流外,像是飾演片中大boss轉輪王的王薛期是國內的著名影帝,四大殺手裡的雷斌其實來頭也不小,叫做冉勝旭。
是曾經的“偶像劇天王”,國內三大電影獎金波獎影帝的最年輕得主。
說起來這位冉勝旭也和丁炙勉強扯得上有交集。
那個交集便是五六年前拍攝的那部《八佰》。
當年丁炙在裡頭飾演的是有情有義,甚至被稱之為“南岸唯一的記憶點”的刀子。
而冉勝旭這位曾經的金波影帝,在裡面飾演的是一個會講日語的大冤種,因為對著北岸的日軍用日語破口大罵,而被南岸的老百姓吊死在路燈上。
當年這個人間迷惑的情節在上映前就被刪減得一乾二淨了,這位金波影帝也就一秒鐘的鏡頭都沒有展露出來。
實際上,在拍攝《八佰》的時候,丁炙那時候身上掛著的負面影響還未完全消除,算是別人眼中的小趴菜,而彼時的冉勝旭卻還貴為偶像劇天王。
和現在相比,那可是完全兩個境遇。
丁炙如今不能說是風頭正盛了,而是隱約有了成為圈內新起山頭的趨勢了。
而冉勝旭這位金波影帝可謂是處境尷尬,甚至將近有三五年沒有作品了,只能偶然出現在一些綜藝節目裡露露臉,或者說和一些小花女性的緋聞戀情,才讓觀眾們知道這位爺還沒有退圈。
值得一提的是,冉勝旭人如其名,也屬於遠古炮王的序列。
也就是最紅的時候沒趕上如今鍵盤機都能上某博整篇小作文的自媒體時代,不然那房估計塌無可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