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更多地接受採訪、訪談,也配合著片方拍攝各種格式的海報物料,以及開啟了電影路演的計劃。
在年初《藥神》那時候也有路演,不過那時候情況比較特殊,正逢春節前後,所以丁炙大筆一揮,把路演的時間推到了初七之後。
但其實一般來講,路演很多時候在公映前也會有相應安排的。
公映後的路演,一般是給電影的票房“添柴加油”,讓票房成績變得更旺。
像是《藥神》的路演就很成功,在那段忙碌辛苦的路演時段中,就讓當時的電影在票房漲幅進入平緩期的時候,又迎來了一次逆漲。
而公映前的路演其實也並不難理解,其實和“點映”的作用稍稍有點類似。
只不過點映是針對電影的,就是電影在正式上映前先進行小規模地放映。
而路演是針對明星和主創人員的。
通常是明星和主創人員在電影放映後會出現在某影院,跟觀眾面對面交流,與影院經理、及媒體、觀眾溝通、推介電影內容、賣點向媒體曝光電影宣傳資訊,以及向影院經理要排片支援。
對的,還是在爭排片。
雖然在這個國慶檔沒什麼強有力的對手,甚至在之前各大院線給到的排片率平均下來已經到了接近30%的程度。
這對於平常時日自然不算太稀奇,但對於國慶檔這麼一個大檔期來說,已經是對待頂級大製作的待遇了。
但這玩意兒哪有嫌多的,現在又祭出了丁炙和發哥這兩大王牌搞路演,相當於又是舉著招牌在吆喝,你能好意思不在給咱們擠一擠?
而《無雙》的宣發效果也是很好。
一方面是博納確實是下了重本,在各大渠道的投入都砸了不少錢,估摸著光是宣發成本,就接近快一個億了。
另一方面,就是丁炙的存在,確確實實給這部影片帶來了不少潛在的受眾。
雖然這麼比不太公平,發哥出道至今,在成為“神仙發”到如今國內身價頂格之前,可是被叫過很長時間的“毒藥發”的。
丁炙自五年前的客串的《八百》,到今年年初的《藥神》,就沒有一部不是讓片方賺的盆滿缽滿的,也沒有一部在在觀眾中口碑低於7分。
在電影片方,他自是“票房錦鯉”,“財神爺”。
對於電影觀眾和影迷,他也同樣是個風向標。
一部電影/電視劇能和丁炙沾上關係,似乎就能先入為主地讓人認為品質有保障了。
這是運勢,也是實力,積攢起來以後,更是一種可怕的號召力。
這種號召力和品牌效應,甚至可以中和抵消掉些許傳統港片在內地水土不服的劣勢。
也許有部分對港片可能沒什麼興趣的人,甚至對於發哥沒什麼興趣的年輕人們,因為丁炙而對影片萌發出些許興趣。
畢竟發哥對於經歷過890年代港片薰陶過的人,都是有著一種情懷和看待天王巨星的前期印象的。
而對於沒有經歷過那段情懷薰陶過的年輕人,尤其是00後來說,發哥也許可能就是個父輩那一代的“老明星”甚至過氣明星罷了。
畢竟張燕姿都是冷門歌手,奶茶倫都是過氣歌手的情況下,發哥其實也不能免俗做一做“過氣演員”。
或許在二三十年後,那時候的人在回過頭來看丁炙,也是如此。
事實上除了紅滿三十年的劉福榮外,能有這麼長“生命力”的藝人並不多。
大多數人是因為過氣了,也不乏有些人則是因為功成身退做大佬了。
畢竟紅了三十年還是“當紅明星”這一身份,對於某些人來說也挺累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