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主要的是,解決了異族國的禍端。”
“而且還壓制了各地藩王蠢蠢欲動之心,算是一舉三得。”
“但對於大魏來說,做到這個程度還遠遠不夠,大魏想要鼎盛起來,不可能靠戰爭發財,必須要靠自己的能力。”
“所以許某才會制定這五個方案。”
許清宵這般道。
六位尚書紛紛點了點頭。
的確,一個王朝想要發展起來,怎麼可能靠打仗發財?打仗也要有足夠的兵力啊,看似發財了,無非就是拿命換錢,要是賺得多,還不虧。
但若是賺的少,就是血虧了。
這一次,大魏是賺了,而且賺的很多,可這種情況複製不了。
異族國為什麼這麼有錢?有兩個很大的原因,其一是他們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國庫有銀子很正常,甚至唐國的國庫比大魏國庫還要富有,這也正常。
小國的支出不大,再加上國庫的銀子,存了上百年,才有這麼多數量,等同於是提前收割了一波韭菜。
再加上突邪王朝與初元王朝的各種援助,糧草兵器,銀兩等等,才導致大魏這次光白銀就收到了三百萬萬兩,如若不然的話,正常情況下,最多兩百萬萬兩。
而且還是最多的。
靠這個,相當於賺了一波,促進國家發展,但想要長久促進國家發展,幾乎不可能。
農業生產,軍事發展,基建工業發展,教育發展,包括醫療發展,百姓福利發展。
請問那個不要銀子?三百萬萬兩投進去,三年內大魏絕對扛得住,可三年之後呢?
你扛得住嗎?這還沒有算上養老,官員福利等等事情。
對於大魏王朝來說,想要花錢還不容易?
三千萬萬兩大魏王朝都能吃下去,只要你想發展的。
所以想要走上鼎盛之路,就必須要自補自足,順便殖民異族國。
“守仁,你繼續說。”
陳正儒開口,讓許清宵繼續說下去,他們認真聽著。
“恩。”
許清宵點了點頭,而後繼續開口道。
“先從吏部開始吧。”
“五個方針中,最重要的便是人才選拔。”
“陳尚書,許某認為,大魏應當建立聚賢館,增加大量人手,負責考察,審查,各地優秀人才。”
許清宵開口,這是他第一步,圍繞吏部展開工作,想要發展大魏,就必須要人才,沒有人才指揮,說什麼都是多的。
可此話一說,陳正儒不由開口道。
“大魏有科舉,也有舉賢館,應當是夠了吧?”
陳正儒倒不是不同意許清宵的主意,而是認為大魏有科舉,還有舉賢館,應當可以解決人才上的需求。
可許清宵直接搖了搖頭道。
“陳尚書,您還是沒明白我的意思。”
“許某是要招攬天下有才能之輩,沒有任何條件,只需要這個人有才能即可。”
“是才能,而不是才華,不管這個人有沒有讀過書,也不管這個人,多少歲,哪怕他已經六十歲了,但他對種田十分有研究,那麼就可以招攬過來。”
“研究農田,譬如說如何讓荒田更快變成良田,又如何更好的種植大米。”
“不止是農業,還有擅於工部,擅於觀星,善於策反,總而言之,只要是人才,只要有才能,不管是誰,不論出身,皆可入聚賢館。”
“由聚賢館進行審查稽核,確定無疑後,設立官職,如大魏官商一般,可開闢新的一條官道,不同的是,給予相同俸祿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