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儒,並非是守仁不願勸說,而是有時候,這種大事,並非是一個人可以阻攔的。”
“天下民意麵前,任何人都無法阻攔,哪怕是陛下。”
許清宵給予回答,實際上他明白陳正儒的苦衷,但也知道武官們的想法,更加知道天下百姓的想法。
這些東西,許清宵都知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
陳正儒等文臣,希望大魏避而不戰,安安心心發展,忍辱負重,韜光養晦,待到出劍之時,再殺個片甲不留。
這一點問題都沒有。
而安國公等武將的想法,則是不希望國運流逝,也不希望給大魏子民種下個武將無能的種子,如若避而不戰,國運流逝,他們這世世代代就要被釘在恥辱柱上。
於情於理,他們都要戰,而且是用最強烈的手段。
至於女帝,她需要平衡朝堂,不能完全偏袒任何一方,又不能讓任何一方太過於激烈,更主要的是,她還需要面對天下百姓。
她更難,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每一步她都要謹慎謹慎再謹慎。
到了這個程度的人,沒有一個可以獨善其身,因為每個人揹負的都是不同理念和信仰。
所以,當大事來臨之後,單單靠一個人,難以扭轉局勢,也做不到一語定乾坤。
陳正儒做不到,安國公也做不到。
女帝做不到,他許清宵更做不到。
天下民意,決定一切。
聽到許清宵這般回答,陳正儒緩緩鬆開了手,他長長嘆了口氣。
眼神之中莫名顯得有些疲倦。
“若真戰,大魏只怕將陷入萬劫不復之深淵。”
“各地藩王等著大魏戰。”
“突邪王朝,初元王朝,也等著大魏戰。”
“還有不少人都等著大魏戰。”
“天下百姓雖然喊著要打,可真打起來了,興亡皆百姓啊。”
“他們才剛剛建好家園,也才剛剛吃上一頓飽飯,更是好不容易看到一點希望。”
“守仁。”
“老夫,以大魏蒼生興亡,懇求你出面而言,哪怕是再給大魏拖延一段時間,也好過現在征戰。”
“守仁!”
“請受老夫一拜。”
陳正儒向後退了一步,他實在是不願大魏再起戰亂,也不希望看到戰火蔓延至大魏,更不希望看到,那無家可歸的百姓,那橫屍遍野的戰場。
故此,他朝著許清宵行跪拜大禮,懇求許清宵出面,去勸說陛下,去勸說武官百將。
砰。
陳正儒這一跪,讓許清宵實實在在愣住了。
他從未想過,陳正儒會朝著自己下跪,也沒有想到過,陳正儒會如此而行。
一時之間,許清宵愣在原地。
但下一刻,許清宵直接攙扶起陳正儒。
“陳儒!”
“您這是何必呢。”
“此事,還未到這個程度,您過於悲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