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證明,大魏的確窮,商人也窮,否則的話,八大商會都加入進來了,其他商人沒道理不進來啊。
這一百四十萬萬兩白銀,基本上是大魏九成八的商人了,剩下的商人不是不願意加入而是給不起這麼多銀子。
女帝再聽到這個數字後,整個人也不由沉默了。
一百四十萬萬兩白銀啊。
這是何等概念?
以當下的大魏,需要一百四十年的時間,才能賺取。
如果說斬殺番商算是緩解大魏國庫緊張,那麼這一百四十萬萬兩白銀,就是實打實的肥了。
想到這裡,女帝不由感慨道。
“許愛卿,當真是大魏之才,大魏有了你,是大魏的福啊。”
女帝開口,幾乎是用最高的讚美之詞,來形容許清宵。
“陛下言重,臣,只是做了臣該做的事情。”
許清宵並不覺得什麼,一百四十萬萬兩白銀,聽起來的確誇張恐怖,但對於現在的大魏來說,只能解決燃眉之急,想要真正讓大魏重回鼎盛時期。
光靠這些銀兩還是杯水車薪。
民生大計要不要花錢?水車搞好了,種子要不要買?荒田推至要不要搞?不說政策不政策,最起碼你得讓百姓有口飯吃吧?這補貼要不要?
軍事方面,不管打不打北伐,儲備軍事實力要不要?三軍軍餉得不得存一筆?武器要不要換一批?這又是一筆天文數字。
然後文化教育,這個東西大魏搞得起來嗎?根本搞不起來,一千四百萬萬兩還差不多,可問題是有這麼多銀兩嗎?
答案是沒有。
所以這一百四十萬萬兩,只能說讓大魏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想要讓大魏徹底發展起來,還是要細細著來,每一筆錢都要花再刀刃上。
“如今國庫入賬百萬萬兩,許愛卿有何建議?”
女帝開口,她詢問許清宵。
今日是她的壽誕,但她並沒有一點要過壽誕的意思,反而時時刻刻圍繞著朝廷。
“水車工程首當其先,其次便是荒田空置,朝廷應當撥款,購買糧食,給予極窮百姓,使其開拓荒田。”
“同時加大力度收購水車材料,面向天下,無論對方給予多少價格,大魏都要貴上三成,直到破萬兩白銀。”
“而後留取部分,維持大魏運轉,再擷取兩成,以備大魏軍事,剩餘部分,依舊發展民生農業,可設農學院,召集天下有才能之輩。”
“研究或尋找三季稻,亦或者其他糧食種子,譬如派軍隊前往海上天國,尋覓此等之物,如若尋來,大魏將會迎來真正繁榮。”
許清宵說出這一百四十萬萬兩白銀的安排。
每筆錢都有作用,每一筆錢都已經被他安排的妥妥當當了。
只是女帝卻不由開口。
“收購水車材料,提高三成,這代價未免有些大吧。”
女帝說道。
“臣明白,但臣沒有說要買,將價格提高,是為了防止敵國複製。”
“臣雖然有三道防守,但真正的防守應該在價格上,推崇水車材料至高價,但只喊不收。”
“如此一來,商人逐利,敵國即便是想要購買,也必須要付出慘痛代價,而臣防了一手,他們得到材料,必然做不到我等這般。”
“不出一年,這些材料將會再次變賣,而隨著這些材料賣出,大大影響價格,引發恐慌性拋售,那時大魏再出手統統拿下。”
“即便這個時候,敵國反應過來了,也沒有任何作用,這些材料生長還需要時間,大魏從這裡就已經遙遙領先一步了。”
許清宵給予回答。
他說漲價收購,又沒說一定要買。
把價格炒起來,讓敵國先花銀子買,買了之後,再復刻水車,復刻完了,發現有用是有用,但修繕起來極其麻煩,而且成本很大。
除了可以讓廢田重置之外,其餘沒有任何作用,營造出得不償失的錯覺,這樣一來這些國家就不會發展此物。
索性賣出,而大賣家開始拋售材料,自然會引起其他商家拋售,這個時候大魏就可以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