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詩獲取民意。
這應該是不可能的。
自己之前作千古名詞,千古第一駢文的時候,沒有任何民意。
但寫千古名言的時候,好像有一點民意,只是不多罷了,根本察覺不到。
因為那個時候的自己,也不懂民意是什麼,是後來斬殺番商,才獲得了民意,蘊養民心。
而昨日,自己將進酒一詩,卻獲得海量民意。
讓許清宵百思不得其解,可就在方才,許清宵徹底想明白了。
所謂民意,則是民心所向。
吃飽喝足,是民心所向。
國家強大,也是民心所向。
吃飽喝足就不用解釋,這國家強大,籠統劃分兩種,一種是軍事上的強大,一種是精神上的強大。
精神上的強大,最核心的地方,就是文化底氣,大魏為何尊重儒道一脈?甚至說,天下人為何都敬重讀書人?
就因為讀書人有智商?可這天下有智商的人海了去,皇室一脈,那些親王郡王不聰明嗎?
主要是因為,讀書人的特性,修煉浩然正氣,剋制妖魔鬼怪,在危難之際,拯救蒼生,而且讀書又能完成階級翻身,以及讀書人可被天地認可。
所以儒道,是精神底蘊,不容踐踏。
十國才子,在離陽宮大肆羞辱大魏文宮,對老百姓來說,也是一種羞辱,因為大魏文宮代表的是大魏儒道。
自然大魏百姓還是希望文宮能勝。
可發生這麼多事情,十國大才又如此囂張跋扈,引來百姓民怨,自己作詩千古,不但贏了十國大才,而且還震撼百姓,贏得了大量民意。
所以想要獲得民意,不是說自己作詩就行,而是要在特定的事件上作詩,就可以獲得民意。
說直接一點,讓大魏百姓爽起來,就可以獲得民意。
這樣解釋通俗易懂。
“如若是這樣的話,那以後就得多參加參加這種聚會啊。”
許清宵心中自語。
不過他心裡更加明白一個道理,需要特殊條件才有明意,不然一直裝逼不會有什麼民意的。
要先抑後揚,就比如說十國大才各種囂張,大魏拿不出什麼作品,被人家各種羞辱,然後自己再登場。
裝完逼還可以撈民意,這種好事有多少要多少啊。
不過許清宵也知道,這種情況其實一般比較少。
不會真有人覺得大魏文宮不行吧?
朱聖正統,幾十個大儒,還有天地大儒,甚至許清宵懷疑裡面是有聖人的。
活著的半聖。
在這樣的環境下,滋生出來的儒生,會是等閒之輩?
哪怕沒有半聖,大魏文宮蘊含聖意,每天就坐在那裡讀讀書,就能得到提升,更何況能進大魏文宮的儒生,有那個是等閒之輩?
這次太平詩會,肯定有些問題,只是這個問題不需要自己來解決,是女帝的事情。
眼下要做的事情,則是如何獲取更多的民意。
“今日不能參加太平詩會,昨日自己已經賺取民意了,太平詩會,分兩個環節,一個是出題作詩,一個是選題鬥詩。”
“要麼再等大魏文壇被壓,自己出面救場,要麼就是換一種方式來裝嗶。”
許清宵心中思索,莫名之間,他有些後悔幾個時辰前說過的話了,早知道這樣,就不說那些話了,讓大魏文宮的人繼續低調,然後再被打壓個兩三天,這樣一來的話,自己出場再撈一波民意。